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学前教育的第一课
本报记者王星


  “白米饭,香喷喷,吃饭不忘种田人;一粒米,不容易,串串汗珠换来的;爱惜粮食的小朋友,人人见了都欢喜。”
  ——《一粒米》
  西府人性格坦诚、直率,在教育方面注重品德培养。宝鸡童谣虽然单纯直白、简短易学,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是可供挖掘和借鉴的宝贵教育资源,起到对幼童的启蒙教育作用。
  童谣由来已久,最早在《诗经》中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中便有记载。它是一种没有乐谱、没有音节的歌谣,在孩童之间传唱。同时,童谣是一种带有地方特色、幽默风趣、简单上口、音韵和谐的艺术。在西府,家中婴儿出生不久,妈妈就会给怀抱中的孩子说唱童谣,从摇篮曲到俏皮话,从动物花草到人物故事,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让孩子在边说边玩中长大。
  在西府流传下来的童谣中,不乏具有教育意义的篇章。如岐山县童谣《黑籽红瓤敬爹妈》:“上东梁,点西瓜,长绿叶,开黄花,蔓上结个蜜疙瘩,黑籽红瓤敬爹妈”;凤县童谣《我给爷爷端椅椅》:“红豆豆,剥米米,我给爷爷端椅椅,爷爷说我好乖娃”;渭滨区童谣《小抹布》:“小抹布,四四方,干活不怕累和脏,脏了累了洗个澡,躲在门后歇歇凉”……这些童谣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尊老敬老、热爱劳动。可以说,童谣是孩子学前教育的“第一课”。
  西府童谣曾陪伴老一辈西府人度过美好的童年。“小时候的童谣过耳不忘,现在我还能说给孙女听。”今年65岁的张萍霞是扶风人,她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方式,乡里乡亲常给孩子们念童谣,生产劳动、珍惜粮食、尊老爱幼,都是童谣的好题材。在张萍霞的影响下,今年3岁的小孙女也很喜欢念童谣。张萍霞说:“希望这些童谣不要被遗忘,也期待有人能进一步整理西府童谣,与大家分享。”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