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老鼠吱吱叫,我学猫儿‘喵呜喵’,老鼠吓得不敢动,我在床上偷偷笑。”
——《学猫叫》
千百年来,西府童谣在爷爷奶奶哄孙子、母亲养儿女、哥哥姐姐看弟弟妹妹的过程中,一句句传唱了下来。
宝鸡童谣大多以本地人生活为素材,表达对现实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这种创作来源于生活,也来源于几千年来宝鸡地区农村妇女对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接受、传播的过程。
家住凤翔的刘文智说,在哄娃娃睡觉时,大人会一边摇摇篮,一边哼歌,哄娃娃乐,让娃娃不要哭、不要闹。《摇篮歌》:“小宝宝,睡觉觉,妈妈给你做新袄,上街扯下花布料,买上一顶老虎帽……”这样的童谣一般不是唱,而是以说的形式出现在生活中。
除了大人哄娃娃之外,也有娃娃自找乐趣的:“咪咪猫上高窑,高窑底下一树桃,哥哥担水妹妹浇,浇得桃儿色白了……”娃娃们做着游戏唱着歌,逗乐玩耍,十分开心。当然,让更多人记忆深刻的是节俗活动,正月十五晚,孩子们一起提着灯笼游灯笼,嘴里哼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娃娃们游灯笼的高兴劲儿溢于言表。
这些童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宝鸡孩童的生活状态。市民王海洋说,他记忆最深的童谣是——“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猫一见扑上来……”当时,王海洋家用的就是油灯,用动物脂肪经过加热熬出的油来点燃照明,油灯的味道吸引了晚上出来活动的老鼠,猫就躲在油灯跟前“守株待兔”,这场景小孩子看着十分有趣。
“瓜葫芦瓜,开白花,我是我娘的小冤家,我是我婆牡丹花,我是我嫂气疙瘩。”这首《小冤家》用短短几句话描绘出一家人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