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地方童谣无用吗
琼琼



  “小孩满嘴方言说‘口婆’,多土呀!”“我娃能唱英文歌,学宝鸡童谣干啥?”……是的,家乡童谣不会直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能显示出家长在育儿方面“洋气”,但是,它能在孩子心田,种下一颗叫“乡情乡音”的种子,培育一种叫“文化自信”的气质。
  “噢、噢,我娃乖,我娃乖了穿花鞋,花鞋哩?猫拉了,猫哩?钻到老鼠窟窿了,窟窿哩?草塞了……”这是一位朋友在哈萨克斯坦听到的一首童谣,一群孩子用陕西方言说童谣时,一股暖暖的乡情澎湃在这位朋友的心头,小时候奶奶曾给他念过这首童谣。这些小孩是东干人,他们的祖先从中国陕西而来,东干人虽然不会写汉字,但他们的孩子依然在念家乡的童谣。
  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根,寻根存根留根是我们知晓来路、明确去路的前提。童谣,是根文化的一个微小但不可或缺的部分。当我们懵懂时,奶奶或母亲教给我们“扯箩箩,打线线”“拉大锯,扯大锯”的童谣。长大后,听到这些童谣,我们就会想起童年的情景:家乡的明月照着,母亲轻拍着自己入眠,嘴里哼念着歌谣,甜蜜而温馨。
  现今,宝鸡童谣呈现渐行渐远的状况,城镇化脚步的加快,使许多孩子远离了农耕生活,乡土味的童谣传播渐弱,孩子们说的唱的也是《拔萝卜》《分果果》等全国流行的儿歌,对家乡童谣鲜有听闻。其实,不是孩子不喜欢家乡童谣,而是大人对它的忽视,没人承担说与教的角色。部分人对“洋气”“西式教育”的盲目崇拜,致使他们瞧不起、看不上土味十足的童谣民歌,家长也因生活节奏的加快,减少了与孩子“瞎念叨”的时间和精力。
  其实,那些看似土土的童谣,恰是祖先烙在我们身上文化之根的一种印记。宝鸡童谣是一只吟唱快乐的花喜鹊,是人生之初最好的文学启蒙,也是留在成年人记忆里的一抹白月光。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