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宝鸡风情的传播员
本报记者张琼

  金银花,十二朵,我大姨来接我。猪挑柴,狗烧火,猫儿煮饭笑死我。
  ——《走亲戚》
  宝鸡童谣产生、流传于民间,以口头说念的形式流传下来。这些童谣融入了宝鸡人的乡土情结、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用家乡话来念,宝鸡风情格外浓郁。
  今年53岁的岐山妇女刘彩霞装了一肚子童谣,张嘴就能说出几十首,她在市区从事育婴工作。她说:“咱宝鸡儿歌简单、押韵、好学、好玩,我常给娃娃教,娃娃也爱听爱学。尤其是歌里那些农家事儿,城里娃没见过,觉得新奇。”一次,刘彩霞给2岁小女孩灵灵说童谣:“花婶婶,手儿巧,两把剪刀对着铰。先铰牡丹花,后铰灵芝草,婶婶夸我最听话,给我做件花袄袄。”刘彩霞边说边拿着剪刀剪窗花,灵灵看得入了迷,对刘彩霞投来崇拜、赞叹的目光,并把刘彩霞叫“花婶婶”。
  还有一次,刘彩霞在厨房辫蒜,灵灵蹲在旁边看。刘彩霞念道:“柿子开花裂瓣瓣,婶婶教你辫蒜蒜,蒜蒜辫了一串串,挂在屋檐吊线线。”宝鸡方言里,把“辫”念“piàn”,“串”念“chàn”,听着看着,灵灵也用小手学着辫蒜,说辫蒜歌。刘彩霞念童谣的爱好影响了灵灵,她能在普通话与岐山话之间自如切换,宝鸡童谣张口就来:“扯箩箩,打线线,你舅门前下挂面。咣当咣当你一碗,咣当咣当我一碗……”“小巴狗,上高山,割荆条,编篮篮。筛大米,做干饭,奶奶吃,爷爷看。急得巴狗啃锅沿,巴狗巴狗你别急,剩下锅巴是你的。”……这一特长,使灵灵成为小区里的童谣小明星。
  宝鸡童谣将民俗风情、生产劳动融入其中,易学易懂,收获了孩子的喜爱。刘彩霞说:“我带过的娃娃没有一个不喜欢宝鸡童谣的,娃娃天性爱玩爱探索,童谣里的剪纸、烧炕、编席编筐等事儿,娃娃们都爱听。”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