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从人民中间发掘创作宝藏
◎赵德利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观与毛主席“5·23”讲话精神相一致,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因而他要求作家艺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就是为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生活去创作。从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历程来看,文艺工作者一直都与社会变革和民族发展共命运,甘当社会意识形态号角的角色。无论是鲁迅们以小说为工具在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还是左联的文艺家们在抗日战争中保家卫国的宣传,抑或是刘心武们的伤痕反思文学、蒋子龙们的改革文学等,都因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呼出时代先锋的呐喊。纵览史册,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大都因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书才青史留名的。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陕西是炎黄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作为中华儿女的作家艺术家,从出生起,就被家族文化、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滋养教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受体和载体,以己言行自觉不自觉地传承民族文化。当然,文艺家对人生社会的反映和表现,有赖于文艺家对社会生活世相的认知、感受和表达。这其中,文艺家的人品与思想境界、艺术表现能力等制约着他的艺术品质。因此,端正谦卑的人品修养、专注投入的生活体验、潜心执着的艺术创造是文艺家成功的前提。而从人民中间发掘文艺创作宝藏又是文艺家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民中间蕴藉着丰富的艺术宝藏。民间指人民中间,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文化空间。它是沃土,散发着地域文化的芳香;它是草根,最具大众文化特质;它是宝藏,富含人生体验的酸甜苦辣。当然民间文化优劣杂糅,需要文艺家遵循当代价值理想分辨察识提炼熔铸。鲁迅笔下的华老栓、祥林嫂、阿Q等就是作家基于对中国社会启蒙重建的认识,从浙东民俗生活中提炼创造出来的。刘心武之所以被选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优秀作家,也是他敏锐地发现和塑造了团支书谢惠敏、宋宝琦一类人的“文盲”形象。在这些形象身上,寄予了作家报效国家的审美理想。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阶级斗争、善恶对立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要想成为一个时代的歌者、人民不忘的文学家,还是要感受国运变化,汲取民间文化养料,透过生活表象凝聚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审美意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之所以深受当代青年的喜爱,占据改革开放四十年大学生阅读排行榜首,也与作家关心家国社会变革、塑造时代先锋形象、探寻民族复兴理想密切相关。
  因此,文艺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扬善惩恶,甘做社会斗争建设的号角和歌者,在新时代还要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发展,谱写人间的温情,揭示痛苦的生命律动,抒发悲剧的崇高意义。我们不仅需要《大江大河》那样的记述改革开放的现实主义力作,也欣赏近期正在播放的电视剧《都挺好》的家庭伦理亲情。
  面对新时代的社会历史变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呼唤,文艺创作需要对新时代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对文艺家而言,“新”即途中,即嬗变,即认识,即发现。人民-民间不仅是生活的现实,也是艺术的源泉。民间为文艺家提供了足资借鉴的思想智慧和艺术技法。面对富裕与贫困共存、崇高与卑微同在的社会现实,要关注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的历史性巨变,通过文学形象表达对国家民主富强的欢欣鼓舞,对社会困难群体和卑微人群寄予格外关注与深切同情。一个真正的文艺家要能在社会嬗变中秉持文化自信,在人生苦难中升华人生诗意,给民众以精神鼓舞和人文关怀。
  (作者系宝鸡文理学院教授,宝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