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创新专刊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广而告之
第08版:综合
标题导航
|
老疙瘩村:祖辈相传的铁手艺
六冢村:双手老茧的篾匠
豆腐村:坚守传统的卤水点豆腐
酒铺村:保护传承古法造纸术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六冢村:双手老茧的篾匠
本报记者王星
淘菜的竹篮、挑谷的箩筐、消暑的凉席……篾匠,是一个古老的职业,其营生范围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近年来,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篾制品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但凤翔县柳林镇六冢村的篾匠们,依旧操持着这门老手艺,该村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篾匠村”。
六冢村以传统芦席编织的手艺享有盛誉,要问编芦席的历史有多久,村里的老人说:“早在清朝时,村里人就做这营生,上世纪70年代,村里有90多户人家打席,几乎全村男人都会这手艺。我们这儿家家都以编芦席为生,质量没的说,外地人都开车来我们村上买,不愁销路。”
过去,篾匠是一个不愁出路的职业,俗话说得好:“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其实,篾匠是门苦手艺。几百年来,篾匠们制定出了一套属于他们的基本功: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样样都得练得扎实。
年近古稀的马玉牢,与竹子已经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如今早已不靠此吃饭,支持他的是对这门手艺的不舍。只见他蹲在地上,以自己为圆心,将破好的篾条伸向四方,随着他手指的上下翻飞,篾条有规律地经纬交错。不到八个小时,一张光滑、规整的芦席就编好了,除去成本,一张席能赚60元钱。
马玉牢介绍说,手工打制篾制品,从选竹料开始,要经过断竹、劈竹、起皮、抽丝、打眼、做底、做壁、扎架、绕边、扎丝、锁口等工序。而劈篾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要把竹子劈开,一根青竹对剖再对剖,剖成竹片,再将竹皮竹节剖拆开,劈出的篾条要粗细均匀。刚开始学篾匠手艺,一天下来,他双手基本上血肉模糊。现在再看他的手,粗糙得像枯树皮,手指和手掌到处是被篾片划伤的痕迹,老茧一层又一层,而马玉牢却说,打席时被篾条割破手是常事,长了茧就不疼了。
“这活急不得,要耐得住性子。”马玉牢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也不愿干篾匠,过去他也收过徒弟,可都因为受不了苦半途而废了。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