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政法专刊
第06版:专题
第07版:金融之窗
第08版:特稿
第09版:健康养生
第10版:广而告之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别了,村庄的炊烟
背背篼的时光
节节面
母校记忆
家有藏书
渭水弯弯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母校记忆
赵文周
我的家乡位于关中西部千河南岸一个叫“柿沟村”的小山村,记忆深处,村子犹如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低矮黑暗的土木房屋,老窑里的连锅炕,村子中央的石碾子,蒙着眼睛转圈的小毛驴……在这些残存的记忆碎片当中,那些关于母校的记忆,深深印在我的心里。
1976年,我上小学一年级。记得当时的小学刚从柿沟五七学校分离出来,没有地方安置,就在公路北边远离人家的荒草滩上,盖了三间土木结构的教室。坑洼不平的教室里,放着四排木板,木板两头都用砖垒的四方墩子支着,每天上下学,我身上背着母亲缝制的花书包,手里提着父亲做的小凳子。在这里上了两年后,我们搬到了两村合办的王家沟小学。学校校舍还有电灯,合校那天,同学们都很开心。
1983年,我从小学升到了柿沟中学,中学离我家很近,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学校是由一座旧建筑改造的,有两扇大而厚重的朱红木门,青灰色的砖瓦门楼。校园里分上下两个院子,大门右首用石头砌了一面墙,墙已经朝前倾斜,还裂开了几道一指宽的缝隙,用几根粗壮的木头顶着。上边院子是教学区,有三排砖木结构的教室,教室后边杂草丛生,还有几孔废弃的烂窑,平时堆放杂物。下边院子是生活区,院子中间是老师宿舍,里边背对背住着十几位老师。左边院墙根是一个水井房,井深十几米,全校师生用水都是一桶一桶从井里绞上来的。右后边是教师餐厅,离家远的学生周末来校时从家里提上一篮子馍,等老师吃完饭后舀上些面汤,再泡些冷馍凑合着吃。再往后边就是一块学农基地,里边种着玉米、豆子等农作物,地头是老师开垦的菜地。在这里,我度过了难忘而又快乐的初中时光。
1986年,我初中毕业,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家,到距离家十几里的千阳中学上了高中。那时的千阳中学,古柏参天,绿植掩映,东边一座气派的四层教学楼,给人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中院还有一座宽敞的大礼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997年9月,我从一棵小幼苗变成了一位辛勤的园丁,又一次回到了已经迁到公路边的柿沟中学。初回学校,感觉既亲切又熟悉。新校园宽敞干净,瓷砖贴面的教学楼高耸挺拔,笔直的水泥道路直通后院,道路旁垂柳依依,书声琅琅。红砖垒砌的院墙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一句话特别显眼,后院是师生灶和锅炉房,粗壮的烟囱直通天际。后来,随着教育资源的整合及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柿沟中学也不复存在了。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慢慢地明白,原来我一直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见证了千阳教育事业由弱变强。随着国家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各校都铺上了红绿相间的塑胶操场,各种体育器械一应俱全;教室内高端的电子白板、适合学生身心发育的升降桌椅时尚整齐,校园活动丰富多彩。现在的孩子多么幸福啊!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