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本期发布:
微信群里的母爱
◎王红霞

  每天早上醒来第一眼,打开微信看“父母心·陕西家长群”,已经成了自儿子今年八月去2000多公里以外的东北求学后,我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每晚临睡前,再“爬楼”把群里当天所有的信息浏览一篇,确保无一遗漏,这一晚才睡得安稳。
  “哈市今天降温到-3℃了,寄去的帽子围脖也不知我那臭小子戴上了没。”
  “我昨天又叮咛了一遍让我姑娘穿秋裤,人家说暖气热,一点都不冷。这温度还不穿秋裤,室外冻坏了膝盖落下病根怎么办?”
  才早上6点半,就有妈妈们在群里冒泡了。这样的絮絮叨叨,妈妈们是不会一大早发给自家孩子的,知道发了也没用,还会惹人家烦。可执拗的惦念总像毛毛虫一样挠心抓痒,于是便发到群里,仿佛这样远方的孩子就安妥了。
  从知道一个胚胎在自己的子宫里着床的那一天起,女人们便走上了一个此生永不卸任的岗位——母亲,从此便源源不断地输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母爱。
  母爱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本能的牵肠挂肚。怀在肚里的时候,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担心会不会有畸形。千辛万苦十月怀胎生下来了,又唯恐不聪明。从上幼儿园起,就琢磨着怎样才能不让自家娃输在起跑线上。上学了又担心早恋,担心考不上名校,从小升初、中考直到高考甚至填报志愿,孩子的每一个台阶无一不是母亲的一个个关口。而母亲们所有的殚精竭虑,不外乎是盼望孩子有朝一日能展翅高飞。
  一纸高考录取通知书就是母亲们大功告成从此放手的宣言书了吧?而事实上,脐带能剪断,母爱难割舍。
  母爱不是装了阀门的自来水,需要时汩汩奔流,不需要时就能滴水不漏。一天天注视着自己身上掉下来的宝贝疙瘩,长成高过自己一头的大小伙或是水灵灵的大姑娘,习惯了起早贪黑变着花样乐在其中地捯饬一日三餐,天一冷就把秋裤放在床头亲眼监督孩子穿暖……
  十八九年来形成的惯性,使得有一天孩子真的飞远后,想象中如释重负的轻松,却被突然间陷入空巢中年的落寞取代。
  望一眼孩子每天晚上挑灯夜读的书桌就掉泪,端起碗就寻思孩子能不能吃得惯异乡的饭菜。手机里把孩子所在的城市设置了天气预报提醒,似乎掌握了寒暑冷暖就能为孩子遮风挡雨。拼命地想知道跟那个城市、那个学校有关的一切信息;走到超市看到五常大米、哈尔滨啤酒等只要跟东北有关的都觉得格外亲切。
  因为一个孩了,结了一群亲人。
  同是把至爱送到千里之外的同一所大学求学,这些大多不曾谋面的父母,便默契地成了共同话语体系里的亲密“盟军”。群里的父母都是没有本名的,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家长,彼此称呼也都是李妈妈、王妈妈;当然也有爸爸们,但除了一两个爸爸相对活跃外,大多数爸爸都选择“潜水”,极少发言。
  在这个群里,不仅没有人会笑话妈妈们琐碎的唠叨、细密的心事,反而常常会引来感同身受的共鸣回应。在这个群里,比发红包更受欢迎的,是发孩子们在校活动的照片。只要有合影,妈妈们就扒拉着屏幕从中找寻自己的娃。
  在群里,妈妈们常常一不小心就会把彼此怂恿得掉泪,又互相打气抱团取暖。这些在孩子面前尽可能故作得体地克制着、收敛着的妈妈,心里的牵肠挂肚就像蚕一样,每天都在吞食着她们心的桑叶。
  “我钦佩一种父母,他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地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这句据说出自北大才女的话,应该代表了大多数自认为长大了的孩子们的心声。不是不知道,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就是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独立性。一边是羁鸟出笼,迫切想要独立高飞看世界的孩子,一边是“不是不愿,实属不能”隐退淡出的母亲。好在还有微信群,可以安放母亲们奔流不息的爱。
  孩子,我牵挂你,无关你的独立。我做不到不思念你,那就让我努力做到不打扰你吧。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