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西秦视点
第06版:专题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教育周刊
第09版:体育周刊
第10版:特稿
第11版:健康•连载
第12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母亲的布票
记忆中的味道
土墙的残影
涝池
从收音机到互联网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涝池
秦紫
涝池实际就是低洼的积水塘。池,即水池,涝,即久雨而不晴。“涝池”二字,意思显而易见。
家乡的大涝池,不知修建于哪个年代,自我记事起,它就存在。它在我们村的最西头,占地大约四五亩,常年水汪汪、碧波荡漾。
春天,涝池岸边的杨柳泛青,水质清澈见底,村子里的妇女纷纷来此洗衣,捶打衣服的声音与说笑声此起彼伏。夏季来临,涝池很热闹;夜幕降临时,涝池里蛙声一片,孩童们在此玩耍、吆喝。秋天,涝池周围落下金黄的树叶,走在上面犹如走在地毯上,很舒服。随着冬季水面结冰,涝池更是我们孩童滑冰嬉戏的开心乐园。
有水就有灵性,有水就有情趣,有水的地方人更幸福。家乡在干旱的塬上,常年缺水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因为有这涝池,平常的洗衣、修建房屋、喂养牲畜用水都由此解决,所以大家的生活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便利。
涝池的存在,是我们的先祖智慧的结晶与体现。这是一种古老的蓄水方式,在解决牲畜饮用水困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涝池不但给大家带来欢乐,还能救命。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旱塬上发洪水有一次发得特别大,那时,水大得拿盆子刮都刮不及。结果,洪水过后,有涝池的村子都没有损失,没涝池的村子,都受了灾,有家具泡坏了的,有房子塌了的,还有人受到伤害的。
“包产到户”之前,没有化肥,遇到不好的年份,庄稼就要减产,有时候,地里打的粮食不够吃,就要饿肚子。有一年,社员们把涝池底的青泥挖上来上到地里,产量一下子提高了。“包产到户”之后,涝池还在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土地承包了,谁爱种啥就种啥,种了红薯的人就都到涝池拉水,结果红薯长得又大又甜。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用水得到了很大改善,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进入千家万户,涝池似乎失去了往日的作用,许多涝池被填埋,其余的也是“一个垃圾坑,一片淤泥滩,夏季到了臭气熏上天”。涝池从作为人们的水源地成为制约农村生活的存在,让村民们无可奈何。
涝池,作为历史的见证和一个时期的记忆,有着特殊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也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一个项目一处景,一个涝池一片绿。休闲广场、人行步道、草皮护坡……重新蓄水后的涝池变得更加靓丽,周围还配套有休闲娱乐设施,让原来人们绕着走的“臭水坑”变成了群众“围着转”的好去处。
现如今,涝池已经成为能恢复蓄水排涝、能修复自然生态、能惠及民生需求、能传承历史文化的存在,成为群众休闲的生态景观,扮靓了美丽乡村,留住了人们共有的乡愁。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