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父亲的拼搏
豆宏庆
  父亲是个石匠,但“包产到户”前,不许个人干。于是,父亲只得和其他人一样,打铃上工、听铃下工。家里五个孩子,两人出工,自然吃不饱肚子。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面黄肌瘦,父亲没办法,只得铤而走险去干私活。
  那年月,人们还用石磨。为了孩子,父亲在下工后,稍作休息,就趁着夜色,夹着布包,悄悄溜出村子。包里是几把钢钎和一把铁锤。
  不敢在本村接活,父亲只得去十几里外的村子。叮叮当当地凿一夜石磨后,收一两元钱或一小袋粮食,再匆匆赶回来,保证第二天的出工。在家的母亲,经常担心得一夜都睡不好,直到听见父亲蹑手蹑脚地进门。
  这样的活,不敢天天干,但一个月也得出去几趟,要不家里就会断粮。父亲虽每次都格外小心,可最终还是让人发现了。生产队有人还把装钢钎和铁锤的布袋挂在父亲的脖子上,让他交代。之后,额头流着血的父亲回到了家。母亲不由得抽泣起来,我们也吓得哭作一团。父亲却咧嘴一笑,说:“有啥好哭的,一点都不疼!”
  干私活是不可能了,父亲只得四处去借。有人和善,多少借一点,有人不借还讥笑说,“穷得连裤子都穿不起,还生一堆娃。”父亲听了,脸色十分难看,但没有出声。
  煎熬的日子过去了,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包产到户”后,我家分到8亩地和一头牛,父母欢喜得几夜都睡不着。
  原来,石匠的活儿不让单干,改革开放后允许了,父亲就干上了他的老本行。谁都没想到,生意竟会那样红火,要门墩石、碌碡的人络绎不绝,有的还急着要。没办法,父亲只得加班加点地干,同村的人无不羡慕父亲。
  1982年冬天,镇上把父亲评为“勤劳致富专业户”。村长告诉父亲消息的时候,父亲苍老的脸上绽放着少有的光彩。“村长,我能行么?”“能行,领导还要给你披红挂花,演电影哩!”我清楚地记得那个放电影的晚上,家里做了一大桌子的菜招呼客人,父亲也穿了一件崭新的衣裳。镇上的领导拿着话筒,说父亲是全镇勤劳致富的带头人,是其他农民学习的榜样。然后,给父亲披红挂花。
  有了钱,父亲盖起了几间大瓦房,在村子里格外显眼。读完高中的大哥也跟着父亲学起了手艺,现如今,大哥早已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手艺人,开着全镇最大的石刻店,有车又有门面房,日子也过得相当幸福美满。
  有时和父亲聊天,他就常常感慨,没想到现在能过上白米细面的生活,真像梦里一样。过去,谁家有了自行车就惹得全村人眼红,可现在小汽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房子也是一家比一家漂亮,生活一家比一家甜蜜,我们要感谢这个美好的新时代。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