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综合
第05版:社会新闻
第06版:公益广告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文化周刊
第09版:文化周刊
第10版:文化周刊
第11版:文化周刊
第12版:专版
标题导航
|
看露天电影
两代乡医情
秦商史话
红船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商史话
■章学锋/著
有了这些雄厚经济的支撑,赵家开始将大量闲置的资金,投放到更多的商业领域。像毛驴在地上越滚越欢那样,摸着窍门的赵家不仅人丁兴旺而且财源滚滚。赵家在孝义镇有九座宅院,气势恢宏,仅院内的戏台就有七间房宽。由一个富裕户发展壮大成一门九府的规模,赵家越来越有了大家族的气象。让人惊奇的是,赵家这种家族式的商业经营模式,并没有带来所谓“近亲繁衍”的不良后果,相反因为赵家将家族产业细分到每一家、每一户中去,一个或几个家庭成为赵家把控某个具体行业的分支。在这样合理的经营管理下,赵家建构起了庞大的商业网络,经营区域从渭南孝义扩展到西安、咸阳等其他城市,经营行业也从最初的盐业发展到布业、典当业、茶庄、粮店等多个领域,家产多达数百万。
进入清代以后,典当行业盈利日渐丰厚,赵家就在西安的湘子庙街开设当铺,并在兴平、武功、户县、周至各地设分号。同时,赵家将商业投资的重点投向了茶叶,在泾阳开设“恒春益”和“德厚堂”两大茶号,将湖北的茶叶运到陕西加工,再将成品发往到甘肃、四川等地;还将盐大量运入四川,再由四川转运到西南地区其他省份,响应朝廷提出的“川盐入黔”计划,参与包销了不少的食盐。
这种点线面结合的商业布局,让赵家的商业店铺遍及全国各地,也给赵家带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财富。因为各地店铺要将赚取的银两集中运送回孝义赵家,所以渭河滩边上绵延不绝的送银两的队伍,成为当时非常壮观的一道景观。距根据地赵家近的店铺,就派力气好的挑夫人工挑到孝义,挑夫们经常成群结队出发;距孝义远的店铺,就把赚来的银两打好包,由脚力好的大马驮运。为确保这些银两的安全,每个队伍的两侧和前后,都有一群武功高强的赵家保镖。作为赵家庞大商业链条中的有益组成部分,保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押镖,确保银两能安全地从商铺运送到孝义赵家大本营。有知晓孝义历史的村民,向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证实:“赵家每年赚的银子都从四川运来,人挑、马驮,成群结队,有保镖随行,所以也叫出镖银。一次,赵家出镖银时,走在前头的已进了赵家大院,后面的还在渭河滩上,挑银子的担子足足排了八里路长。”
更有甚者,有的银子因为块头太大了,不便于搬运,就干脆埋到地里。
明清两代的数百年间,战乱和起义时有发生,赵家通过点线面的商业模式,不仅创造了大量的金银财富,更难能可贵的是,赵家商业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以一代更比一代强、一代更比一代繁荣的姿态,打破了商界普遍流传的“富不过三代”论调,在三秦大地创造了一个名震全国的商业神话。
这中间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赵家非常重视对后代子孙的教育投资,让每个子孙从小都必须接受严格而完备的儒家教育,学习和掌握最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样,很多学有所成的赵家子孙在成人后考取了功名,成为朝廷的官员。他们利用政治上的身份优势,为赵家商业经营活动提供许多其他商家无法企及的便利,这些隐形的实惠促使赵家的生意更加兴旺。精明的赵家,就从一个原本普通商人逐渐演变成一个官商结合的政治家族。
此外,跨区域求缺式供应商品发展是赵家成功的另一个秘密武器。地大物博的中国,各地的地理风貌、物产资源各不相同。同一地域的商品种类自然会比较单一,这就容易导致同一地域的某些商品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一些急于出手的农民或商人往往会压低价格。同时,人又普遍天生向往丰富多样的商品,人们渴望看到、用到更多的外来商品。在占据了孝义乃至渭南的市场后,赵家接着进军更大的咸阳、西安市场,进而将商业触角延伸到全国各地,这种从地方到全国的跨越式发展,丰富了赵家经营商品的门类和种类,也扩大了赵家商业的市场空间。因为在全国范围有了市场布局,所以赵家就能精准地掌握不同地域的商品差价,获取更丰厚的商业利润。
和其他商家相比,赵家特别重视商业形象和品牌效应,对在全国各地设置的店铺、商号的经管,各个分支机构,赵家不仅委派专人去管理,还委派专人去负责前期的设计建设,以至于很多前来赶集的人,只要远远地瞅见建筑的外观就知道:赵家店到了。
第九节茶销藏区
早春时节,软暖的地气飘荡在蓝天之下,绿茸茸的新茶叶儿泛着香气努力向上生长,桃树上或粉或白的花朵还没退场,对岸的油菜花开了一地金黄,白鹭在落霞中悠然地滑翔。泛舟在这桃花、油菜花、春茶相辉映的汉江上,才华横溢的清朝兴安(今安康市)知府叶世倬,顿感诗兴大发,他站定船头,对天吟唱:
桃花未尽开菜花,
夹岸黄金照落霞。
自昔关南春独早,
清明已煮紫阳茶。
陕南秦巴山区,海拔千米之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壤肥沃且属酸性,是种植绿茶和青茶的好地方。叶世倬的这首诗,成为陕南紫阳富硒茶绝好的代言。中国关于茶的最早记录,就发生在陕川两地间。据说早在西周时,巴国就把茶叶当作一种珍贵物品进贡给武王。(连载58)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