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综合
第05版:社会新闻
第06版:公益广告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文化周刊
第09版:文化周刊
第10版:文化周刊
第11版:文化周刊
第12版:专版
标题导航
|
看露天电影
两代乡医情
秦商史话
红船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看露天电影
李慧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最奢侈、最幸福、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看一场露天电影。
一年中,一个村子难得放映几场电影。因此,那时村里一放电影,就成了全村人最盛大的聚会,尤其对于爱凑热闹的孩子来说,激动得就像过年一样。只要村子一放电影,他们便兴高采烈地当起了义务宣传员,奔走相告,迫不及待地将这一特大喜讯传递给村里的每一个人。
太阳还没落山,村里平坦开阔的打麦场上,新栽的两根木杆上已经挂起了白色的银幕,大喇叭挂在一边的杆上,一张八仙桌下摆放着装有放映机等设备的箱子,桌腿上绑根竹竿,顶端挂着灯泡。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拎着小板凳、马扎,或扛着长条凳拥向麦场,在距银幕不远不近的地方抢占有利位置。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忘记了疲劳,吃过简单的晚饭,或洗把手直接从蒸笼里拿个馍,出门后呼喊着邻居的名字,三三两两说着笑着从四面八方向电影放映场拥去。晚到的和从邻村赶来看电影未占到好位置的人,就只能站在最后面了,个子低的就站在凳子上,没带凳子就脚踩在几块砖头上,带小孩的大人就把孩子扛在肩上,等候电影开演。
看时候差不多了,在村民家吃完派饭的放映员挤进人群走向八仙桌,满场的眼睛一下子齐刷刷地看向放映员。只见放映员不慌不忙地打开箱子,取出放映机架好,开始在银幕上调试镜头,几个调皮的孩子便跑到放映机前面,在镜头前举起手臂摆造型,银幕上便出现几个张牙舞爪的黑影。调试好镜头,再从一个正方形的铁盒子里取出大盘子的胶片安上,伴随着放映机“嗒嗒”地转动,电影开演了,场内顿时安静下来,大伙的眼睛投向银幕。那时只有一台放映机,一部电影一般要换三次片,每次换片间隙,男人们会卷一根烟点上,女人们便招呼起孩子,还有人站起来在原地跺一跺麻了的双脚。电影散场了,一连好几天,大伙还不时议论着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孩子们则最爱模仿电影里的那些武打动作。
那个年代,本村放映电影的场次毕竟有限,就常常打听周边十里八乡放电影的消息,只要得到消息,不管山路有多远,羊肠小道有多难走,也挡不住我们看电影的热情和脚步。
记得有一年腊月的一天傍晚,我跟着堂哥和村里八九个大小伙子结伴去四里开外的邻村看电影。几天前下过雪的乡间小道,被来往的行人踩踏成了冰溜子,山路窄而滑。半路要过一条小河,没有便桥,平时踩着石头过河,心急怕去迟了的我走在最前面,前脚刚踩到湿滑的石头上,后脚还没完全抬起,一滑,踩破薄冰,一脚踏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在同伴的帮助下,我脱掉鞋倒出冰水,又使劲地拧了几下鞋帮,挤出一些水来。堂哥从他棉裤的破洞处扯出一撮棉花塞进我的鞋子,我就穿上继续赶路。那晚放映的电影是《地雷战》,也许是汲取了电影中的力量,我不断跺着脚看完了那场电影。
如今,农村的生活水平今非昔比,随着网络进入千家万户,新时代的农民在家里就能看上喜欢的电影了,当年看露天电影的情景成了最难忘的记忆。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