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廉政广角
第04版:水润宝鸡
第05版:社会新闻•广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第09版:文化周刊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版
标题导航
|
令人难忘的时代名词
三转一响
七十二条腿
万元户
下海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七十二条腿
本报记者巨侃
看家具先看腿,腿多家具多。“七十二条腿”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词,指的是一个家庭拥有木制家具的数量。
那时结婚讲究“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除此之外,看家具。“三十六条腿”只能算是基本配置:床、三门橱、五斗橱、梳妆台、沙发、四个凳子;“七十二条腿”才是“标配”,大概在基本配置的基础上加上诸如茶几、高低柜、床头柜、写字台等物件,还没凑齐?没关系,再添几把椅子,谁让咱家来客多呢。
在当时,家里的家具有多少条“腿”,那可是和家庭的经济指数挂钩的。市民谢志强回忆:1979年他结婚时,为了撑起门面,想办法做了很多家具,沙发、立柜、书柜、桌凳……足足凑了“七十二条腿”。其中有一套捷克式家具,用装饰板贴面,在当时很前卫,亲友见了都啧啧称赞。后来,常有人到他家参观,以他家的家具为模板。
上世纪80年代初,家具普遍还是小手工制作的时代,一个师傅领着几个徒弟,到各家各户里削、磨、贴……个把月后就有一套平板木家具“出炉”了。那时的家具纯属朴素型,不讲求样式、色彩,只追求实用性和性价比。
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家具业呈现规模手工制作,国内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那时的人们不太满意家具店暗淡的日光灯下粗糙而土气的棕红色家具,都愿意按照自己的心愿,请木匠到家里来做家具,宝鸡做家具的木匠,以四川人、安徽人居多。那时候时兴的是那种弧面带象腿的捷克式家具。但捷克式家具的缺点是腿多爱绊人,打扫卫生不方便,对城市小户型不太适合。再往后发展,没有“腿”的低组合家具走进千家万户,若干个方方的箱子可以放在一起,也可以随意搬动组合,变成另外的样子。“七十二条腿”逐渐成为历史名词。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