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本期发布:
三转一响
本报记者张琼

  “大姑娘,要订婚,‘三转一响’先打问。”这句俗语说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梦寐以求的“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当时,哪位青年在结婚时能拥有四大件中的一件,婚礼就算很体面、很令人羡慕了。
  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自行车已经在我市供销社有售,但由于价格较贵,车票有限,很少有人可以购买使用。那时人们对“三转一响”的热情很高,尤其是“飞鸽”牌自行车、“红旗”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东方红”牌收音机。“三转一响”不仅是生活实用品,也是身份和体面的象征。
  岐山县凤鸣镇供销社售货员巨玉善曾向记者讲述他与“三转一响”的故事,那时,宝鸡流传一句俗语“听诊器、方向盘、行政干部、营业员”,说的是医生、司机、干部和供销社的营业员,这四种职业最令人羡慕。即使作为一名售货员,巨玉善在结婚时也没有“三转一响”中的一件;婚后,妻子一直想要一台缝纫机,直到1970年,供销社为奖励在偏远山村开“商代店”的员工,给巨玉善分了一张缝纫机票。这张票令小两口欢呼雀跃,问题也随之而来,买一台缝纫机不仅需要票,还需要一百多元钱,当时巨玉善的工资只有三十几元,一时根本买不起缝纫机。为了圆妻子的梦想,巨玉善和家人省吃俭用,足足攒了近一年,才攒够钱买回一台缝纫机,妻子围着缝纫机左看右看,满心满眼的喜欢,几乎每天闲暇时间,都在缝纫机前做衣服、缝鞋子。妻子很爱惜这台缝纫机,只有要好的亲友才舍得借用。1971年,巨玉善有了第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四年后,又拥有了一块“马蹄表”。
  宝鸡东站退休职工侯思奇回忆,上世纪70年代,单位里很多同事搭火车去天水,在天水买自行车和的确良衬衣,将自行车架在火车上运回宝鸡。那时天水物资比宝鸡丰富一些,有一回,他和爱人专程坐火车去天水买自行车,还没有买到。
  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缝纫机的踩踏声和收音机的嗡嗡声逐渐消失,“三转一响”风光不再。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