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那缕炊烟
贾炳梅
  从小在农村长大,炊烟袅袅是再熟悉不过的风景。
  我们的村庄处于一个狭长但并不宽阔的三面环山的谷地。小时候的每一天,当灿烂的朝霞出现在东方天空,从东面塬坡透出五彩霞光之时,中午火红的太阳当头、晚上夕阳西下至西塬后面红霞漫天之时,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会从一根根高低不一的烟囱里冒出一股股炊烟。
  这些炊烟,无风时扶摇直上,像一根根直挺挺的黑柱,冲向天际;有风时则是随着风向,似一条条黑色皂带,翩翩飞舞,匆匆散去。晴天时,炊烟冒出烟囱,袅袅升腾,仿佛戏台上的仙子莲步轻移,轻舒广袖,迅速融入云端;阴天时,柴火的潮湿让炊烟在厨房弥漫,虽飘出烟囱,却慢悠悠地在屋顶盘旋,久久不肯散去。当然,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这些炊烟,最终都将弥漫在那狭长的一溜天空,混入空气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炊烟,对于整日在农田劳作的农人来说,就相当于报时的钟表。那时候物质贫乏,没有计时的工具,每天收工回家,一是抬头观望一下太阳的影子,二是引颈探看一下坡下家中屋顶上的烟囱,是否冒出缕缕炊烟。冒了炊烟,说明家中的主妇,已经在烧火做饭;当饭菜将熟之时,冒出的黑烟,已经从重变轻,由有形到无形了。对此熟络的男人们知道饭已做好,就收起手中的农具,吆着牛儿,沿着山坡田间小路,回家吃饭了。
  炊烟,对于我们孩童,就是妈妈的无声召唤。记得小时候,跟小伙伴去村子里的大河边看男孩子摸鱼抓螃蟹,常常玩得忘记回家吃饭。这时离家太远,听不到家长的召唤,不经意间回头看见村庄的烟囱炊烟袅袅,于是赶紧跑回家去。倘若妈妈正在灶台边忙碌,便会围在锅台前,肚子便会饥肠辘辘,迫不及待地等着要吃饭;如果浑身沾满泥土慌张进门时父母已经在吃饭,免不了在一顿指责声中,捧起碗筷狼吞虎咽起来。
  炊烟总是将“人”和“家”密切相连的。人,总得吃饭,而吃饭就离不开烧火,烧火必然就得有烟,这或许是对“炊烟”的诠释。小时候的村庄,人丁兴旺,村子里常常鸡鸣犬吠,每天都能看见象征一日三餐的炊烟,袅袅上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村子里外出打工的青壮年日益增多,留守的老人孩子,又大多用上了快捷方便的煤气灶或各式电器,小时候记忆中的那种袅袅升腾的炊烟已经很少能见到了。
  现在,村里的人们也已摆脱了旧时厨房里烟熏火燎的状况,用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减少了烟尘对空气的污染,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活更加文明、幸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已经加快,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虽然再也见不到记忆中的那缕炊烟,但是看着村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我不禁要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