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秦商史话
■章学锋/著
  在明朝,梁家从事的贩盐业是一个紧跟形势赚政策钱的好行当。看到大明朝廷把本应是国家财政承担的边贸运输费用,以开中制的形式踢给了私人后,很多秦商简直乐不可支,他们似乎已经嗅到了财富的味道。明朝初年,陕西省内的盐商主要集中在泾阳、三原、富平、临潼、朝邑(今大荔)等渭北川道的产粮大县,省外盐商则主要聚集在距离两淮盐场近的扬州。陕西盐商发展很快,到明朝中叶时,扬州城就有500多名秦商在从事食盐贸易。
  三原梁家第一代世祖梁福是从山西迁来的,他依靠摆餐饮摊做小本买卖起步,积攒钱财购买地基才在陕西站稳了脚跟。梁家的盐业,主要是由五世至八世四代人所开创的,发迹的时间主要在明成化到万历的100多年间。
  到了梁家第五代梁汉时,朝廷颁布了新的经济政策——开中法,允许私人在一定条件下从事官盐贸易。当时,盐商要从事盐业交易,需要分报中、守支、市易三个步骤才能完成。报中,就是盐商要按规定将粮食运送到边境指定的仓储,并换取盐引;守支,就是盐商拿着换到手的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守候支盐;市易,就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朝廷规定的行盐区进行销售。梁汉瞅准了以粮换引、经营盐业,是一条发家致富的好路子。于是,他抓住政策赋予的大好机遇,30年如一日地将粮食运输到甘肃平凉一带,然后陀螺般地快速前往两淮盐场去等待支盐,像他这样玩命的干法,很多盐商都做不到。就是靠着这种顽强的精神,梁汉从盐业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并逐渐富裕起来,跻身到家境殷实的“中人之家”队列。
  尝到商业利润的甜头后,信奉“上阵父子兵”理念,梁汉带着两个儿子梁一山、梁一仓风风火火地从三原到了扬州。经过商场数十年风里来雨里去的摸爬滚打,他朴素地意识到:创业固然难,但守业更难;基业要想常青,选好接班人比啥都重要。在他的悉心培育下,这两个孩子果然成为一双经商的好材料。据清刊《三原梁氏旧谱》记载,梁一仓“得客力”,梁一山“善择人”。这些文字,说明梁家在这兄弟俩手里已经采取了合伙经营的方式,聘请有眼光、重信义的人来合资合伙。这一经营模式的创新,成为梁家从众多盐商中脱颖而出的一大关键。经济的崛起带来了政治地位的提升,梁汉在乡里举行的饮酒礼会典时,被大家推举为德高望重的乡贤。乡饮宾是明朝乡土中最常用的一种推举贤能的办法,梁家第五代被关注,可见梁家在三原的地位已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将梁家盐业推向新高度的是梁选櫲,他是梁一山的二儿子。当时,秦商队伍因提高商业效率的需要而分化成两支队伍,一支是常年在边境负责输粮换引的边商大军,一支是在内地城市负责买引配盐的内商大军。这样,盐商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为报中、守支、市易而辛苦奔波了。到弘治年间,梁家已不再是那个三原乡里的富户了,梁家成了寓籍扬州“货雄广陵”的大盐商。孝顺的梁选櫲,见父亲年纪大了,就自动请缨前往扬州替父经商。他守着“经商以信义为本,谋利以诚实为先”的祖训,诚实守信地经营着梁家来之不易的产业。据《淮盐备要》记载:“明中盐法行,山陕之商麇至,三原之梁,泾阳之张、郭,西安之申,临渔之张,兼籍故土,实皆居扬,往往儿子兄弟分居两地。”这里的“三原之梁”,说的就是梁选櫲。
  本分的梁选櫲,因为一件事而名声大震。
  对当时的盐商来说,守支是一桩耗时费心的苦差事,短了三五年,长则十多年。显而易见的是,等候的时间越长,盐商的利润就越低。于是,有人就想出贿赂盐场上下,将自己本来垫底的排名加塞到前面去,这样做能及时以引换盐,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在很多盐商效法此举时,梁选櫲公开表态:三原梁家过去没有干过贿赂加塞的龌龊事,今后也绝不会那样干,“善贾者不获近利,善得者不身尝法”。他的话说过没几天,朝廷发现了盐场的这个潜规则,始作俑者很快被逮捕并伏法了。这下子,梁选櫲顿时成为扬州城里人人都热议的预言帝。后来,年迈的梁选櫲将梁家在扬州的盐业,一股脑地交给侄子梁炜来打理。梁炜全面吸纳了祖辈的经营经验,励精图治地使梁家产业达到“货亦积累巨万万”的顶峰。
  三原梁家先后四代人100多年,紧跟政策形势从农业进入商业,并依靠自己的辛勤和智慧发家致富,成功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人生大变迁,成为大明朝廷“食盐开中”政策下秦商的一面镜子。梁家的成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精明的商人总是关心政治的,他们往往会根据某项政策的出台,来决定或改变自己的未来布局。只要踏准了政策的步点,商人总能提前嗅到和看到商机潜在的财富。
  除了三原梁家,当时扬州城里的盐业经销,几乎被秦商所垄断。秦商开设的盐场浩浩荡荡连绵十余里,“十里盐场”成为秦商最亮丽的一张集体名片。此外,秦地盐商的义捐行为,也被扬州城父老接连议论好多年。
  在扬州,西商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徽商。引发两大商帮角逐的,是利益。因为站稳脚跟的西商,不再满足于盐业这一个行业了,他们开始在典当、皮货等其他行业开始布局,这无疑冲撞了徽商的既得利益;在南人(即徽商)与边商(即山陕商人)的诉讼中,常占上风。这样,西帮和徽帮间就结下了很深的积怨。导致双方矛盾彻底激化的,是两帮商人在扬州城里掀起的“商籍之争”。
  (连载49)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