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综合
第05版:西秦视点
第06版:教育周刊
第07版:综合
第08版:体育周刊
第09版:特稿
第10版:健康养生
第11版:公益广告
第12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读诗要巧用劲会用劲
情景表演让孩子爱上古诗词
你会引导孩子读诗吗?
小宝宝读诗重在灌耳音
诵读诗歌每一次都有新领悟
享受徜徉诗海的感觉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李思民:
读诗要巧用劲会用劲
本报记者 魏薇
诗歌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有意境、最能抒情的,它往往能够融入人的血液中,成为精神积淀。那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读诗呢?近日记者采访了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李思民,他对读诗有一套自己的心得。
李教授认为,读诗和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下死功夫和硬功夫是不行的,需要用巧劲,用灵劲,会用劲。说具体一点,就是要培养对“生活”和“文字”的敏感。有了这两个敏感,我们就能进入诗歌的殿堂,欣赏玩味诗歌,进而吟咏歌唱了。
上世纪70年代末,湖北9岁的刘倩倩吟哦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之所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能得以大奖,就是小作者面对妈妈、爸爸和哥哥给她的蛋糕、新棉衣和歌页,动了情,联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贫困境遇,于是发出了:“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和她一起去唱那美丽的歌儿╱你要知道她是谁吗╱去问一声安徒生老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小姐姐。”李教授认为:作者没有对蛋糕、棉衣、歌页的敏感,以及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敏感,就不可能吟唱出发自肺腑的诗歌来,倘若未“情动于衷”,焉能“嗟叹”“咏歌”?吟诗,没有情,情不真、不浓、不烈、不纯,只能叫凑句子。
李教授认为,很多人学诗,目的就是为了“下笔如有神”,为了达到这一点,必须学会背诵,百首、千首乃至万首诗词,有了这样的底子,我们或张嘴,或提笔,就不会念念无词了,这也是培养对语言敏感的第一步,第二步“学而不思则罔”,得做到三个联系,一把读过的诗文和自己联系起来,二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三和历史联系起来,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也就培养了对文字和生活的敏感。有了这两个敏感,我们就能做到“向名家名篇学名言,向活人活事学活话”,也可以登堂入室、吟哦写作了。最后李教授叮咛了一句:“写作始于模仿,而终于创造。这也是文艺事业生生不息、不断向前发展的缘由。”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