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廉政广角
第04版:专版
第05版:西秦视点
第06版:专题•广告
第07版:食药监专刊
第08版:健康养生
第09版:文化
第10版:副刊•连载
第11版:文化
第12版:今日高新
标题导航
|
凤鸣岐山礼行天下
全省残疾人作家来我市采风
唐栋原创话剧《柳青》上演
梦中的书桌
秦商史话
靠山吃山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商史话
■章学锋/著
销售这些蔬菜的,有自家种的、吃不完拿来卖的农民,也有专门以卖菜为生的商贩。与那些自销农民不同的是,菜商们大多都有各自比较固定的收菜区域和途径。比如,去礼泉收水韭,到兴平收辣子,上樊川收大葱,下户县收竹笋和木耳,等等。此外,还有了大型牲畜的专业市场。今天西安钟楼东的骡马市,早在明清时期就是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牛、马、羊、驴、骡、狗、猪、鸡等家畜家禽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清朝光绪年间,仅户县一地就要从骡马市销售一千多张牛羊皮,销售的羊毛就有六七百斤。光绪《户县乡土志·商务》记载:“由陆运至省城,每年约销千余张……羊毛,由陆运至省城,每年约销六七百斤。”不知道这条简陋的小街,当时造就了多少富商,以至于今天,这里商脉依然旺盛,被人们称为“西安小老板的摇篮”。当时,还出现了专业的木器和竹器家具市场。有名的是钟楼附近的东木头市、西木头市和竹笆市。家住秦岭山区的人砍伐林木,制成各类家具和器物,运送到这里销售。户县人一年在这里销售竹子做的扫帚,多达七八万把。药材等其他关中土特产市场也开始形成。秦岭是天然中草药的原产地,《中国药典》中过半的中草药都能在秦岭山中找到。因此,秦岭山区很多农民在耕作之余都会上山挖药,既可在头疼脑热时自用,又能换些收入贴补家用。络绎不绝的秦岭药农,挑着担子将天麻、槐米、甘草、柴胡、五味子、半夏、陈皮、丹参、防风、苍术等地道的秦岭中草药送到西安城,然后再经西安商人之手销售到全国各地。
明清时期的西安城,已经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区域市场的经济中心,不仅西安周边的州县将所产的关中物资运送到西安销售,而且甘肃、宁夏等地的皮革也运到西安再转运到其他北方省份或南方省份。
第二节棉花革命
明太祖朱元璋坐稳龙椅后,突然想到:要使大明江山紧紧地攥在老朱家手中,就要让国家这艘巨轮驶向“小国寡民”的海湾,使每个人都活得差不多,既不能让谁特别富裕,也不能让谁贫穷不堪。只有让臣民们过着男耕女织的慢生活,自给自足、自生自灭,天下才能长治久安。朱元璋这个想法,很快就开始落实了。为做好“耕”和“织”这两篇大文章,他首先严打全国豪族,将稀缺的土地资源收回,分给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填饱肚子。接着,下令在全国范围大张旗鼓地推行种植棉花,以解决百姓的穿衣问题,并规定:有五到十亩田地的农民,要种植桑、麻、棉各半亩;田地数量大于十亩的,还要扩大种植面积。
棉花不是中国原产的。大约六千年前,印度河流域开始种植棉花。灌木状作物棉花,开乳白色的花朵,每朵由白转红再凋谢之后,都会结一个绿色的小棉铃。棉铃成熟后,柔软的纤维会层层包裹着棉籽。丝绸之路开通后,棉花传入我国新疆、河西走廊一带,学界普遍认为,棉花进入中国,是从南北两路传入中国的,一是亚洲棉从东南亚(也有说法称主要是缅甸)先传到海南、广东、广西,后传到福建、四川等地;二是非洲棉经西亚从西域的丝绸之路,传到我国的新疆、河西走廊一带,到宋元时期传入陕西关中大平原的渭河流域。宋元时期棉花开始普遍种植。起初,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棉花的经济价值,只是把棉花当作普通的花草,种植在花园里供观赏。从宋代开始,棉花以重要纺织原料的角色,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到了元代,丝、麻、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质。
明朝之所以大面积推广棉花,先要感谢一个人——黄道婆。黄道婆是宋末元初时的松江府乌泥泾镇人(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13岁当童养媳后,她每天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织布到深夜,还经常无端遭受公婆和丈夫的毒打。一次被毒打后,她从柴房逃出,藏身于一条泊在江边的海船,后来随船到了海南岛崖州(今海南三亚)。纯朴热情的黎族同胞接纳了她,还把先进的纺织技术传授给她。在与黎族同胞生活、学习了近30年后,黄道婆于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7)回到故乡乌泥泾镇。当时,植棉业虽然在长江流域普及,但纺织技术很落后。她一边向家乡妇女传授黎族棉纺织技术,一边改进出一套擀、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等,所制造出来的“乌泥泾被”远销各地,被太仓、上海等地棉纺织业所模仿,乌泥泾棉纺织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黄道婆去世后,松江府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历经几百年之久而不衰。黄道婆被后世的纺织业者尊为“布业始祖”。
在大明朝廷的强势推广下,棉花这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外来作物,彻底扭转了中国人以丝绸和麻布为服饰主要材料的局面,成为中国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上一道共同的风景。棉花被传到了陕西,“种于陕西,捻织毛丝,或棉装衣服,特为轻暖”。虽然相比东部沿海的南方省份,陕西的棉花种植业起步比较晚,但关中的渭南、富平、泾阳等地都适合棉花生长,所以发展得比较快。富平虽然在嘉靖年间才开始种植棉花,但精明的棉商一开始就把棉花当成最初原料,收回来的是棉花,卖出去的却是商品——布匹。一进一出,棉花商人就赚大发了。不仅如此,嘉靖年间还给关中33个县下派了棉布的收缴任务,排名在前七位的县分别是:泾阳23445匹居第一,华州(今渭南华州区)12556匹居第二,合阳11564匹居第三,朝邑(今陕西大荔县沙苑一带)9773匹居第四,渭南9376匹居第五,同州(今陕西大荔县)7426匹居第六,三原6940匹居第七。这个棉布排行榜背后的事实是,成千上万亩棉花大规模地种植在古老的关中大地上。西安城和关中很多乡镇,还出现了染坊。泾阳、周至和渭南、华州等地,种植可将衣物染成红色的红花。泾阳县石桥镇在每年五六月间,都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红花市,以方便四面八方的客商前来采购。而蓝田、户县、华州、咸阳、兴平等地,则广泛种植能染蓝色的原材料——蓝靛。仅户县一地,每年销售到西安、咸阳等地的蓝靛就有八九十万斤之多。
(连载42)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