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政法专刊
第06版:金融之窗
第07版:专题•时事
第08版:健康•广告
第09版:特稿
第10版:公益广告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好政策圆了我的梦
承载幸福的班车
甘甜之水润心田
回忆“传呼”
我眼中的农村校园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我眼中的农村校园
杨海炜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学校,目睹了40年来农村教育的变化,每一个时期,教育的发展总能牵动千家万户。
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学校还是七年一贯制,村村办初中,随着生源逐年减少,按照集中办初中的要求,我们村校腾出了两间房子作为学前班教室。当时试行三段上学制,没有闹钟,天黑乎乎的,爷爷就叫我和哥哥起来上学,我背着家里的板凳和用旧衣服缝制的书包,左右各挎一个,蹦蹦跳跳跑向学校。那时候,虽然赤着脚踩着泥、披着塑料纸、戴着破草帽,深一脚浅一脚地去上学,但是总觉得能去上学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呀!
随着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东风,我们可以趴在桌子上写字了,坐着长条凳子,教室也通电了,虽然窗户用塑料纸遮风挡雨,但是寒风还会打着旋儿吹进教室,可是我们还是坚持不让一日闲过。书包由原来装两本书一支铅笔到慢慢鼓起来,除课本外,小人书在伙伴中间传播,我们开始兴奋起来——可以打发业余时间,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学校机制的变化,由五年制变成六年制,为防止断档,我们还在四年级重读了一年。
上世纪90年代,我骑着自行车,终于可以去镇上读初中了,尽管路程长达10里,但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寒冬酷暑三年来从没耽搁一节课。说实话,我第一次坐在二层教学楼里上学,黑白课本也变成了彩色的,一个年级至少有五个班;第一次碰到了英语,第一次见到了香蕉,最为搞笑的是用汉字注解了“不拿拿”,席老师让我们默写“香蕉”二字,全班基本没人会写,更别提吃过了。早起晚归,一年复一年,我以全年级第四名的成绩考入了凤翔师范。一个农村娃从农村走向县城,见到了偌大的校门,校园全部水泥化,还有喷泉、四层教学楼、餐厅、图书馆……
近年来,农村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漂亮的教学楼让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上体育课也告别了过去的土操场,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