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政法专刊
第06版:金融之窗
第07版:专题•时事
第08版:健康•广告
第09版:特稿
第10版:公益广告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好政策圆了我的梦
承载幸福的班车
甘甜之水润心田
回忆“传呼”
我眼中的农村校园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甘甜之水润心田
李拴伍
“狗娃,快给你伯倒水去。”母亲一看到我满头大汗,便对6岁的孙子狗娃急切地说。我还没坐稳,侄子便端来一杯水。“听说你要回来,妈就凉好了开水。”我“咕嘟咕嘟”三两下便把一杯水喝完了。
“妈,水咋这么甜呀?”“国家出钱在水塔上安装了净水器。”母亲高兴地说。近日回家,喝着这甘甜清爽的家乡水,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那些绞水吃水的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
记事时,就听到小伙伴们喊叫:张家店没水吃,女人挑,娃娃抬,晃悠晃悠回家来,转眼一看剩半桶,挑上水担又排队。
上世纪60年代末,我生于凤翔县城最北端的范家寨镇张家店村,紧靠千山山脉,村子是个“高海拔”的村庄,特别是我家住的一队,吃水非常困难,全队就一眼不知什么时候打的老井,简陋的井房内,不时传出“咯吱咯吱”绞水的声音和乡亲们的说话声。在乡亲们眼里,那口井的水是近200口人和几十头牲口的生命之水。
那时,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去井房,为家里挑水,去晚了就要排队等,最后去的绞上来的水就会浑浊。我是跟在父亲母亲水桶后长大的,母亲身材矮小,绞一桶水要费好大劲儿,她一只手握着辘轳把,一只手护着井绳防止绕偏,身体前倾,使劲绞才能把水从井底打上来。挑水回家,母亲虽然坚强,但步履急促、晃悠不稳,一担水挑回家,总要洒出不少。我11岁的时候,便接过了母亲肩上的扁担,为家分忧。
井里常常会有“异物”,如掉到井底的木桶片,小孩子投进的小石头,井盖没盖好时,还会有到井台边寻水喝的一些动物。记得有一次,全村人都觉得水的味道不对,里面还有细小的短毛发,后来,住得距井房最近的李婶找不到小猪时,大家才“恍然大悟”。这下,乡亲们犯难了,吃水怎么办?于是,家家男男女女跑到二队、三队去挑水。队长见这样不行,还会影响生产,立即派人下井打捞,清理了一天的井水,最后往井里抛撒了几锨白灰。几天后,井房里又热闹了起来。
自来水真方便,龙头一开水就流。上世纪90年代初,乡亲们吃上了自来水,但30多户人家,只有一个水龙头,虽然不从井里绞水了,但还是天天排队挑水。到冬季,每天早上要抱些麦草烧开结冰的水龙头,一个冬天要烧坏两三个水龙头。夏天用水量很大,经常会限水。
2008年,县上专门为我们一队、二队打了一口机井,水龙头接到了家家门前,还专门为我们住得高的20多户人家修了一座小水塔。2016年,全村饮用水管网升级改造,水龙头接进了厨房。前段时间,村上又给饮用水水塔增加净水设施,从此,甘甜之水流进了家家户户,滋养着这个“高海拔”村子里的乡亲们。
美丽乡村建设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幸福。村中的那口老井和排队挑水的队伍,成了人们心中的记忆。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