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公交开进新农村
◎赵广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乡的人们一提起上县城就心头发怵。家乡崔家头镇东靠盛产西凤酒的凤翔县柳林镇,南接冯家山水库,西行15公里为千阳县城,北边则是麟游县,处在昔日省道104西千(西安千阳)线、如今的国道344线上,看起来有公路经过,但班线车辆少,出行艰难。1987年,我小学毕业考上了位于县城的千阳中学。从此,初中、高中,加上高三复读,整整走了8年。这条路原为柏油马路,路况不好,从镇上下塬入沟的半坡处有一段50多米长的烂路。道班的工人师傅经常在那里修修补补,但修了不出几月就又烂了,行人牢骚满腹。因为那一段路地下不断向外渗水,以致那里一直大坑小窖,凹凸不平,间带泥泞。所以,无论开车之人,还是骑自行车的,走到那里都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刹车缓行,稍不留神就会出事。
  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日子比较恓惶,搭车上学无疑成了一种奢望。上初中那几年,我人小个矮,家里也只有一辆自行车,父亲、兄长每周六下午换着骑上自行车去县城接我,周日下午再骑自行车送我。大人忙了,我自己步行。骑自行车上县城,单趟需要一个半小时,步行则需要近三个小时。想省四毛钱车费就走,不想省就等车,有时候路上的车还有一搭没一搭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三轮蹦蹦车、四轮面包车等车辆多起来,成为城乡间主要的载客工具。1991年9月,我上了高中,父亲为方便我上学,才特意为我买了一辆“飞鸽”自行车。
  1998年上班,我工作的第一站就是老家镇上的崔家头中学。我上县城办事,一半时间搭车,一半时间还是骑自行车。由于路上车少,私营车主等不满一车人不发车,等人时间远远大于赶路时间,故而上县城我还间或骑自行车。2002年9月以后,因工作调动,我去县城西边的燕伋中学待了3年,在与崔家头镇毗邻的南寨中学待了5年,在县城买了房子,回老家的趟数就屈指可数了,但每次回老家还得等班车。在2002年至2014年这12年时间里,车费也由2元变3元,3元变3.5元、4元、4.5元、5元,遇到过年、下雪天气,还会飙升至六七元不等。
  2013年前后,政府花大气力,对崔家头镇通往县城的路进行了彻底整修,混凝土垫底,水泥砂浆浇筑,提升路基,拓宽路面,拉大弯道,降缓坡度,那截“烂肠路”被彻底修好。2014年,千阳县交通局会同宝运集团千阳分公司向崔家头镇发去公交车,每50分钟一趟,票价3元。早上7:20从县城发车,下午6:40为最后一趟。如今,家乡的人们欢欣雀跃,大家再也不用为出行犯愁了。父老乡亲高兴地说:“还是党好,国家好,政策好!”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