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本期发布:
记忆中的麦客
◎慕光明
  上世纪80年代前,关中大部分地区每年到了收麦的季节,场站上都会有大量从甘肃来支援收麦的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称呼——麦客。
  记得过去生产队里土地多、人口少的村子,按当天收麦需要人的多少,一大早派人去场站与麦客谈价钱,麦客们见有主家来,簇拥着、相互竞争着。被叫走,就表明当天的吃喝有着落了。他们高高兴兴地跟着主家到村里,饱餐一顿后就下地干活。这些外地人不仅吃得多,还特别能干,手脚麻利的人一天能割2亩多麦。干得顺心高兴时,麦客们就唱起他们家乡的“信天游”。
  为了不浪费时间,麦客的午饭多是由管饭的村民把饭送到地头去吃。为了便于送饭,中午一般都是大蒸馍和米汤,外加一两样菜,他们高兴地吃着,送饭的村民趁机捡些地里掉落的麦穗。这些人吃着饭,趁送饭的人不注意,会抓起几个蒸馍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为下雨天没活干、没人叫时攒点吃的。
  麦客们吃过饭舍不得歇息,就又割起麦来,直到天黑生产队长把亩数测量后,他们才收拾东西回到村民家中吃饭,并结清当天的工钱。晚饭多是西府人爱吃的面条,麦客们吃着歇着,能吃几大碗。吃饱饭后,他们结伴回到来时的场站席地而睡,等候第二天的到来。就这样,整个夏收季节,他们到处帮人收麦,直到大面积的小麦收完才背起行囊回他们的老家。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这个特殊的群体消失了。但在每年夏收季节,老人们总是怀念着感激着那些为他们龙口夺食、抢战“三夏”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麦客,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成了人们的记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