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本期发布:
香包的记忆
◎杨美娟

  若说乡俗是生长在沃野大地上的奇葩,端午节无疑是引人夺目、绚丽璀璨的风景。若说端午节是吟唱在人们心头的歌谣,那香包则是其中最动听的乐章。
  在我小时候,农村物质匮乏,记忆中的端午节里没有粽子,没有绿豆糕,也没有油糕,给这个节日增添喜气和快乐的就是我们自己
  缝制的香包。
  每年端午节前几天,我们姊妹三个最期待的就是放学后能和母亲一起做香包。坐在炕头上,我们静静地看着母亲从红色的木箱子里拿出包袱,从包袱里取出裁剪衣服剩下的大小不一的碎布片,她灵巧的双手把那些红的、黄的、紫色的布片裁剪着、比画着。一会儿,炕头上摆满的那些花花绿绿布片,在我的眼里成了一片绚烂无比的花的海洋,顿时,花香般的甜蜜浸入心田。
  那时候,村子里的老人最喜欢做的就是粽子香包,先用一个硬纸折叠出粽子的形状,里面装上带有香料的棉花,再用五颜六色的彩线缠绕,最后配上彩色的流苏。孩子们胸前的纽扣上,挂着的各式各样的香包中一定少不了粽子。没有条件给孩子做香甜的粽子,即使日子过得再艰难,父母也会想方设法给缺衣少食的子女一些心灵的慰藉和愉悦。
  端午节的早晨,母亲从屋后的山坡上摘下新鲜的花椒叶子洗净切碎,揉到发好的面团里,烙成各种形状的小饼,饼的中间留一个圆圆的小洞;等我们睡醒,母亲就用花花绳把饼子串起来,给我们几个挂到脖子上。那白白的饼子上散落着翠绿的花椒叶,闻起来香味扑鼻,吃起来唇齿留香,奔跑在乡间小道上,一路飘香……
  在端午节的所有习俗中,最温馨的画面和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能和母亲一起做香包了。
  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总有干不完的活。我放学回家,看到的不是母亲在缝纫机前做衣服的背影,就是她在烟熏火燎的窑洞里做饭的身影,很少见她歇息。可每到端午节,母亲就会搁下手中的活计,和我们坐在一起,慢慢地翻着针头线脑,说着家长里短。那一言一语里,都是激发我们努力学习,走出农门的鼓励;那一针一线里,蕴含的都是浓浓的母爱。
  岁月流逝,端午节牵动我的是那惟妙惟肖的香包,还有香包带来的温暖记忆。
  如今,我早已过了戴香包的年龄,街头那花花绿绿的香包和花花绳,在我看来,不仅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更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和爱的传承。我突然想给母亲做一个香包,戴一次花花绳,让那根植于心底深处的香包情结,和如水的母爱一般,永远那样鲜活、温暖!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