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内柔外刚
毛丽娜

  三尺讲台上的谆谆教诲,是师者以规矩立方圆,这是“刚”;课后办公室里的促膝长谈,是师者用温情润心田,这是“柔”。4月22日,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春艳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以教育场景为引,为我们揭开了“内柔外刚”这一成语背后的文化密码。
  李春艳翻开《周易》解释道:“这里的‘柔’不是怯懦和软弱,而是内心要秉持包容与仁德;这里的‘刚’亦非暴戾和强硬,而是坚守礼序的责任与担当。”这种辩证智慧,恰似当代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完美融合——既要严守法度分明的制度底线,又要怀揣以民为本的道德温情。
  回望周朝历史长卷,周公旦堪称践行“内柔外刚”智慧的典范。他以雷霆之势平定“三监之乱”,但制礼作乐时却又心系民生。这种外显威仪、内怀仁德的治国方略,正是“内柔外刚”的完美践行。《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深情表达了女子矜持外表下的炽热情感,这恰似周人“刚柔相济”的理想人格的精神写照。
  时光流转,这份古老智慧在当代社会依然生机勃勃。在我市社区治理实践中,基层工作者既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坚决整治违规搭建、占道经营等问题,又主动倾听居民诉求,为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为困难家庭协调帮扶政策。周人“外守礼序,内修仁德”的治国理念,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现代社区治理工作中。
  “从周公制礼作乐到新时代基层治理,‘内柔外刚’始终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李春艳表示,这种处世哲学启示我们,真正的强大在于既有严格制度的筋骨,又有饱含以人为本的血肉。
  在新时代征程中,宝鸡正不断挖掘周文化的时代价值,让这份跨越三千年的精神财富,持续不断地滋养着城市的文明底色与市民的精神品格。这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守护“内柔外刚”的智慧之光。

  本版插画 陈亮作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