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新闻观察
第05版:专题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未雨绸缪
惩前毖后
革故鼎新
内柔外刚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成语话周
未雨绸缪
本报记者 罗琴
成语“未雨绸缪”出自《诗经·豳风·鸱鸮》诗句“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它原意是指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后引申为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未雨绸缪”承载着周公对成王的谆谆教诲,彰显着前瞻性的治国思维,至今仍焕发着耀眼的光芒。
周公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武王伐纣后不久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摄政期间,深知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他以“未雨绸缪”的智慧,告诫成王要注重长远规划,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当时,天下初定,局势复杂,周公旦通过制定一系列完备的典章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周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杨慧敏告诉记者,宝鸡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铭文“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的记载,恰与《逸周书·作雒解》中“周公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形成互证,说明其“绸缪”之举包含营建成周、完善礼制等多维准备。《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魏绛谏悼公时,将“未雨绸缪”与“居安思危”并提,标志着该典故正式进入治国理政的话语体系。值得注意的是,《韩诗外传》卷三在转述该典时,特别强调“绸缪”包含“修德”“修刑”“修备”三重维度,这与《周礼》所述“荒政十二”的危机应对机制形成理论呼应。
“其实,未雨绸缪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原动力。”杨慧敏解释,周公制礼作乐实际上就是“治未病”,就是从制度上约束规范统治者,从准则上约束规范个人行为,使统治者及社会各阶层都在规范的机制中行使权力、生产生活,从而使统治者的权力受到约束,使社会各阶层的行为遵守规矩,最终是一切都在“既定”中,避免社会危机的发生。
时光流转,“未雨绸缪”的智慧在当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正是通过提前谋划产业布局、科技创新方向、民生保障措施等,我们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个人的职业发展,还是家庭的长远规划,都需要我们具备前瞻性思维,居安思危,提前应对可能面临的挑战。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