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革故鼎新
本报记者 麻雪

  “革故鼎新”,这一成语出自《周易》,“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短短四字蕴含着周人改朝换代、开创盛世的深刻智慧。它既是对商周政权更迭的哲学总结,也是后世改革创新的精神源泉。近日,记者走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周原遗址等地,探寻这一成语背后的周人变革故事。
  革故鼎新,首次作为四字成语出现是在唐代一块碑文上。这个词准确地表达了一个新的时代兴起时兴利除弊的状态。周的革故鼎新反映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最典型的是用分封制代替了商的内外服制度。
  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会长、研究员霍彦儒在文章《周文化的特质》中提到,《诗经·大雅·文王》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说周人建立的邦国虽然很古老,但它肩负的天命却在于革新。“革故鼎新”就是对周人创造创新精神的概括。
  “商周之变,不仅是政权的更替,更是制度的革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郑苗在逨鼎展示区前向记者介绍,“比如,逨鼎的铭文记载了周宣王对官员逨的告诫:‘要虔诚谨慎,不能贪图安逸;要秉公执法,不能滥用职权;要中正不偏,不能赏罚无据;要谨防腐败,不能中饱私囊。’这些廉政思想,正是周宣王对‘鼎新’的一脉相承。”
  在商代的内外服制度下,商王对属国控制有限,诸侯独立性较强。而周人建立的分封制,相较此前而言很是先进,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此外,周人还推行井田制,规范土地分配,促进农业发展;建立礼乐制度,以“节乐”取代商的奢靡之风,使社会秩序井然。
  我市一所中学的历史教师张晨阳感慨道:“每次带学生来博物馆参观,我就会给大家讲一讲‘革故鼎新’,它不仅是一段历史、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周人敢于打破旧制、建立新规,值得我们学习。”
  周人的智慧告诉我们,变革不是简单的推翻,而是在继承中创新。“革故鼎新”不仅是历史概念,更是一种文化基因。这一理念始终激励我们突破陈规、开拓进取。唯有勇于革除旧弊,方能开创崭新未来。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