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深度宝鸡
第03版:深度宝鸡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热点聚焦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成语话周
厚德载物
文武之道
握发吐哺
甘棠遗爱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甘棠遗爱
本报记者 罗琴
四月风起时,繁花织锦绣。在岐山县凤鸣镇召亭村的召公祠,那棵饱经沧桑的甘棠树正值盛花期,满树琼花似雪倾,远观宛如一座用白玉雕琢而成的宝塔。微风拂过,阵阵清香中夹带着纷飞的花瓣落在树前的那组召公为百姓断案的雕像上。“甘棠遗爱”的典故在这里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西周时期,召公姬奭辅佐周成王,分管陕地以西的政务。他巡行各地时,常在甘棠树下处理诉讼、听取民情,以亲民姿态解决百姓实际问题。其公正廉洁的作风,使得民众自发保护他停留过的甘棠树。召公去世后,人们怀念召公,将这棵甘棠树保留下来,并传唱民歌。《诗经·召南·甘棠》记载了这首歌: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甘棠遗爱”的典故便出自此诗。诗歌中“勿剪勿伐”“勿剪勿败”等叠句,既是对保护树木的呼吁,更是对召公仁政的精神守护。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廉政教育基地,是各级组织党员进行廉政学习的“活课堂”。
前不久,第三届召公文化周活动在这里举办。众多文化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召公“敬德保民”思想对当代廉政建设的启示,进一步推动了廉政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作为受邀嘉宾,岐山籍画家李长文从北京回到家乡参加活动,他感慨道:“周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公、召公作为周文化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探讨其思想的传承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家乡文化形象都有重要意义。而甘棠遗爱不仅是历史符号,更是活着的文化遗产。”
李长文说,周文化中爱与德对个人、对社会而言意义非同一般,人人讲爱、人人有德,恰似春风化雨,既润泽个体心灵,更推动文明长河奔涌向前。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他也将心中那份深厚的家乡之情、醉人的家乡之美倾注笔端,以艺术之名,让家乡之情如甘棠遗爱般,在岁月的长河里永不褪色。
记者采访了解到,召公推行“敬德保民”思想、常在甘棠树下处理政务,其“治官事不烦百姓”的理念,在岐山基层治理中延续。村干部“进百家院、坐百家凳”,深入群众解决急难愁盼之事,这和当年召公不修官府、露天理政的精神一脉相承。在当地的不少村子里,也常能看到“处事当如召公明”的村规民约。
本版插画 陈亮作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