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文武之道
本报记者 祝嘉

  春秋时期,百姓每年腊月都要祭祀百神,子贡担心民众狂欢耽误农事,孔子却解释:“终年劳作的农夫需要放松,这正是周文王、周武王定下的规矩,让百姓劳逸结合才能持续耕作。”
  成语“文武之道”原指治理国家的方法,后衍生为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宽严相济等意思。孔子对此十分推崇,他曾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大意是: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未失传,而是散落在民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处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
  “文武之道”的智慧可追溯至周王朝的治国实践。周文王以德化天下,他提倡以民为本、废除人牲祭祀,甚至在被囚禁时仍以仁德感召诸侯;周武王则以武定乾坤,他在牧野之战中,用五万精锐对阵七十万商军,最终以“小邦周”战胜“大邑商”。这种刚柔并济的治国方法,被孔子提炼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武之道”从治国方略演化为更普适的生活哲学。每天清晨6点,市民孙腾飞都会准时出现在渭河公园的健身跑道上。作为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他每天要处理数十个会议和上百封邮件,工作之余,却总能腾出时间健身、阅读、陪伴家人。同事惊叹他“仿佛有分身术”,他却笑称:“我不过是学古人的文武之道,注重劳逸结合罢了。”
  我市退休教师王新明说,“文武之道”所体现的调剂、平衡智慧,在现代生活中尤为重要,其内涵可从三个层面理解:其一在于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如同钱学森既能推导复杂的空气动力学方程,也能演奏小提琴,在理性与感性间架起桥梁;其二体现为管理中的刚柔并济,就像老师既要严格把关作业质量,也要理解学生的阶段性疲惫,在原则与包容间找到支点;其三是生命节奏的自我调节,正如拉弓射箭,弦绷得太紧容易断裂,太松又无法发力,唯有张弛相宜才能箭无虚发。现代人也需在忙碌中预留喘息空间,避免过度消耗。
  王新明说,这种智慧的关键在于动态调节而非机械分割。每个人都需要摸索适合自己的节奏,既不过度紧绷,也不全然松懈。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所主张的“君子之学,贵乎能文能武”,工作时全神贯注如武士冲锋,休憩时身心舒展似文人品茗,在动静交替中维持生命的鲜活能量。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