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厚德载物
本报记者 麻雪

  被人熟知的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中的“厚德载物”诠释了周文化的核心,而我们宝鸡正是周文化的发源地。这里也流传着很多关于“德”的故事,并至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品德。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中的这句名言,穿越几千年历史长河,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照亮着华夏儿女的心灵世界,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
  周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石,其发源地在宝鸡,这是学界专家们共同认可的。近年来,在宝鸡岐山举办了多届“全国周文化研讨会”,记者也参与了多次相关采访。在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周文化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其内容包括:敬德保民,以人为本;明德慎罚,以德治国;以礼立序,以乐致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宝鸡文理学院原历史系主任、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专家何志虎教授介绍,先周时期,古公亶父带领周人迁至岐山脚下,他们以勤劳的双手开垦土地,播撒希望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周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更孕育出了影响深远的周文化。周公制礼作乐,后人整理出《周礼》《乐礼》《周易》等。周文化概括起来,就是“敬天、遵祖、护宗、保民、尚贤、无逸、教化、贵老、明德、慎罚”。这十大因子,集中彰显了周人的精神——厚德载物。
  从历史渊源来看,周人在发展过程中,秉持着宽容、仁爱、包容的态度。周文王礼贤下士,亲自迎接姜太公,为周人崛起招揽了众多贤才。还有“周文王埋白骨”“虞芮争讼”等故事,都展现出周人所推崇的“德行”,这也正是厚德载物的生动体现。
  周人伐商成功,提出了“惟德是辅”“以德配天”的理念。周人伐纣取天下后,并没有对殷商遗民赶尽杀绝,而是进行了分封和管理。这种包容的举措,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也进一步印证了周人“厚德载物”的精神。
  在现代社会,厚德载物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岐山青年书法爱好者王建辉说:“我们在练习书法时,常写的书法作品就有‘厚德载物’这四个字。这个典故与岐山渊源很深,我作为岐山人在参加外地的书法交流时,会很自豪地提及。如今,在我们岐山,人们在生活中对‘德’与‘礼’也格外重视,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个地区的人说‘有德行’‘有礼数’,是非常高的评价。”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