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深度宝鸡
第03版:深度宝鸡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热点聚焦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成语话周
厚德载物
文武之道
握发吐哺
甘棠遗爱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握发吐哺
本报记者 张琼
“学子”拱手拜访,“周公”慈爱相迎,两人目光互敬……4月8日,记者在市区高新大道和谐路口东侧,看到一组“周公吐哺”的城市雕塑。在熙熙攘攘的行人和车流间,这组雕塑“讲述”着三千年前周公“握发吐哺”的典故,展示着这块土地延续数千年的爱才惜才之风。
“宝鸡有不少与周文化有关的成语典故,其中‘握发吐哺’便是周人爱惜人才的生动例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物保护管理部主任、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姚让利谈道,“握发吐哺”故事的主人公是周公姬旦,成语源自《史记》:“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句话的大意是:我洗头发时,要三次绾起头发,去接待人才,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食物,去礼遇贤者,即使是这样做,都害怕失去人才。“从这些生活细节的描述可见,周公对人才是多么的尊重、重视!”姚让利感慨道。
“握发吐哺”背后是什么故事呢?周成王封叔叔姬旦的儿子伯禽为鲁侯,周公与伯禽进行了一场推心置腹的谈话,劝诫儿子要广纳贤士、礼遇人才。周公对儿子说,你去鲁后,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又身兼辅佐天子的重任,我的地位不算轻了。可即使这样,我也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人才。你到鲁国后,千万不要因有封地而冷落人才、骄慢于人。
看着“周公吐哺”的雕塑,回想着周公苦口婆心的礼贤言论,“握发”“吐哺”两个动作,生动勾画出周公求贤若渴的形象,让人感慨周公的胸怀和智慧。可以说,周公是当时“人才战略”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爱惜人才、礼遇贤达,也许正是周可以“天下归心”、兴盛八百年之久的密钥之一。
虽然,“握发吐哺”距今有数千年的时间沟壑,但优秀文化的魅力不会因时间而褪色。如今,周公握发吐哺的故事,被学生演上校园舞台、被我市宣讲员写进宣讲教材、被纳入岐山村史馆,广为传播。“握发吐哺”中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传统,也被代代宝鸡人所传承和延续。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