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热点聚焦
标题导航
|
柳岸春深忆乡情
春风袅娜东湖柳
又是一年三月三
吃春
思念的味道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又是一年三月三
段引丽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这首伴着我们成长的民谣,一到春日便在我的脑海萦绕。
当柳梢染上新绿、荠菜钻出田垄,农历三月初三携着春风如期而至。这个被称为“上巳节”“女儿节”的传统节日,相传源自黄帝诞辰,承载着华夏文明对生命的礼赞。而今当我们仰望漫天纸鸢时,线轴转动的不仅是风筝,更缠绕着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
儿时记忆中,大人常为生计和糊口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兴趣与喜乐。风里来雨里去的我们,一边唱着“风筝飞满天”这富有画面感的歌谣,一边在有限的书本中畅想那飞满风筝的天空是多么新奇与迷人。除却书本中的描写,我们只见过别人放风筝,自己没买过,也没放过风筝,我曾经觉得放风筝是城里娃娃的事,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是奢侈、是向往。
童年的我,一到春天,便幻想城里孩子在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公园欢快放风筝的场景,他们一定是一边奔跑,一边拉扯着手里的风筝线,脸上还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看着飞上天神气而美丽的风筝,我也曾好奇地想,那一根细细的丝线竟然有如此法力,能让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风筝飞得那么高。如果我有风筝,我肯定会叫上全村的小伙伴玩个酣畅淋漓。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跟着老师学完诗放学回家,吃罢饭,提上篮子,拿上小刀,在母亲的吆喝声中来到和小伙伴们约好的河堤边,我们在苜蓿地、沟渠边玩纸牌、抓石子、斗鸡、跳方块、打沙包,直到夜幕降临才着急忙慌地随便扯些各种不知名的杂草,不管猪吃不吃统统塞进篮子,然后灰头土脸、满面狼藉,在母亲一声声的催促叫喊声中匆忙往家赶。如此日复一日,乐此不疲,不长记性。那个时候,家里没有吃闲饭的,稍大点的孩子就要承担家务,小点的就打猪草。我们一群年龄相仿的小屁孩,胳膊挎着篮子,手里拿个小刀,大点的孩子可神气了,呼风唤雨,大有领着千军万马之势。从坡上到平川,从树上到河里,我们下河摸鱼,爬树掏鸟,小孩子长了本事,大孩子体验了当“孩子王”的快乐,但就是和歌词里的风筝无缘。
春风一吹,温润舒适的天气,让人神清气爽。那时候没有先进的农耕设备,也没有除草剂。庄稼都是农人头顶烈日、脚踩泥泞,一锄头一铁锹干出来的。春回大地,一两场雨过后,麦地里的草和麦子比赛似的往上蹿。大人们拿着锄头、端个小板凳,和隔壁地里的叔叔伯伯们,边干活,边拉家常。锄头挖草时,顺带出来的荠菜,就被捡拾起来放进篮子,给我们做荠菜面、包荠菜饺子。那时候,地里都是土粪,麦地里的荠菜特别多,一块地要锄几天草,小孩夺过大人手里的锄头,学着大人的样子锄起了地,把麦苗挖起几株,把地挖得坑坑洼洼,然后在大人们的呵斥声中不情愿地放下锄头。
那时物质条件低下,荠菜就成了春天餐桌上的美食。母亲用心做的荠菜饺子和凉拌荠菜便是人间第一美味。如今,一到春季,我仍会忙里偷闲地挖荠菜,品的是习俗,嚼的是记忆。
“如今每逢春风暖,常念三月三。还有画着小鸟的风筝和那小伙伴。”如今,每年的三月三,我会走出家门,踏青游玩,寻找童年的记忆。每到三月三,我就会被无尽的思念裹挟,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母亲给我们包荠菜饺子的画面,和带着我们在地里挖野菜的情景。
春天有和煦的春风,有绵绵的春雨,有萌芽的小草,有早开的迎春花,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