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春风袅娜东湖柳
高雪莹
  柳是春的信使,东风一吹,柳便醒了,雍城大地的鹅黄翠柳美出了新高度。东湖柳被称为“凤府三绝”之一,闻名遐迩。
  嘉祐六年冬,一代青年才俊苏轼,从京师汴梁出发,一路西行赴凤翔任签书判官,他胸怀济世为民之心,政务之余,凤翔大地冬春连旱,麦禾枯萎,人心惶惶。他忧心忡忡,心想何不对城东南的饮凤池疏浚扩建呢,旱时以润田畴,涝时排泄积水,又可资游憩,陶冶情操。于是,他带领百姓挖掘疏浚、清淤扩池,将城西北的凤凰泉水引来注入湖中。苏轼爱柳,于是他在湖岸栽竹植柳,建桥修亭,自此,一个碧波掩映、绿柳周垂、精巧雅致的园林胜地就镶嵌在了凤翔城东南隅,“饮凤池”遂改名为“东湖”。而湖岸成荫的柳,坚韧而富有诗情,东湖柳亦被称为东坡柳。
  湖与柳是一对天生的恋人。东湖柳,扎根在岸边,身体微倾向湖面,依恋着湖,临湖照影,柳顾影生姿,一树树碧玉、万条条绿绦,像少女的身姿,扑向湖的怀抱。而湖在柳梢摇曳的涟漪中,眼含柔波,拥抱着柳,一池湖水竟被碧玉之柳晕染成雍城大地的翡翠之眼,真是“烟柳隐孤舟,亭榭沉波底”。
  东湖柳低调而纯粹,温柔而忠贞,默默地垂着头,是一湖碧波不可替代的底色和陪衬。在年复一年的时光里,东湖始终备受万千宠爱,只因它一直有古柳傍岸,湖与柳相互依偎,才未曾失宠失色。假如东湖没了柳绿,春赏牡丹夏观荷,皆失了几分意趣。
  问柳东湖,只因柳寄托着人们内心的一份情感,东湖柳在千年的光阴中,绿了黄了,荣了枯了,老去了又新生了,生生不息的柳,仿佛东坡先生的化身。多少次,我在不系舟的西侧,当年苏轼的植柳处沉思,仿佛看见先生当年湖岸植柳的身影,凝神望向湖岸荡漾的两行树,一棵棵老柳,绿绦拂堤,不卑不亢,是对他福泽百姓的感念,是对他豁达恬淡的崇敬。
  从西岸的月门上桥,君子亭畔的一棵古柳,需几人方能合抱的躯干默然挺立,柳枝拂摇,爱国名将左宗棠奉朝廷之命去新疆抵御沙俄入侵,凯旋途中路过凤翔府,在东湖边栽种的柳树,被人们称为“左公柳”;距“左公柳”不远处,屹然挺立着一棵擎天古柳,老枝苍劲,柳影婆娑,那是民族英雄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途经凤翔府亲手栽植的“林公柳”。一棵棵古柳,见证着英雄老骥伏枥、为国捐躯的意志与决心,也安放过英雄疲惫的身心和不屈的灵魂。
  丰子恺爱画柳、写柳,还在小屋前植柳,并把小屋命名为“小杨柳屋”。而东湖,则宛如雍城人心中的“柳屋”,那依依翠柳是雍城人心灵与精神的栖息之所。人们漫步在东湖岸畔的四季时光里,能化解烦绪、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有人说,雍城的春天是东湖柳引来的,谁能说不是呢?你看——东湖春柳的柔条上,一夜间就露出无数个柳芽,不几日就变成一脉脉柳叶,大自然用画笔勾勒出一树鹅黄袅袅垂丝,转眼间又是一片碧绿。漫步湖岸,一个冬天积攒下的沉郁之气,在柳丝那温柔轻盈的姿态中,渐渐消散,转而化为舒适愉悦之感。清新、活力与希望,仿佛一下子都被重新注入生命之中。
  夏日,湖岸的柳洒下一片浓荫,每一棵柳,都是一把绿色遮阳伞,挡住了酷热,骄阳洒下的光影,在柳叶间跳跃。在南湖的茵茵绿堤边小憩,于夏风中,看吹皱的一池湖水波光粼粼,柔条拂水,弄绿搓黄,孩童逗鸭趣、小情侣泛舟,一对老友湖畔练声,在烟火寻常中,雍城人在这里觅得一处凉爽的惬意。
  我喜爱在秋日的东湖湖畔驻足,聆听那此起彼伏的高柳蝉鸣与湖岸蛙鼓,感受风中柳叶沙沙作响,渐黄蜷曲的柳叶轻轻飘落。这里无须离愁别绪,生命持重的韵味就蕴藏在这一树树柳黄之中,东湖的秋柳尽显沧桑、稳重与淡然,诉说着生命的演变与不息。
  寒冬时节的东湖,宛如一幅肃静的水墨画,秃柳、寒柳成了画中的主角。它们坚韧挺拔、虬枝盘曲,展现出孤清而深邃的精神与气质。昨夜梦中景象犹在,晨起时大雪纷飞,人们欣喜地奔向东湖,欲踏雪寻梅,却只见一棵棵老柳雪覆枝头,玉树琼枝在风中飞舞,演绎着冬日的“岸柳飞雪”美景,令人如痴如醉,忘却了春日的潮涌。
  一湖碧水,两岸高柳。如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凤翔东湖园林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苏粉”和文化爱好者纷至沓来。人们在苏轼雕像前仰望祭拜,在喜雨亭前诵读诗篇,在湖岸古柳下寄托情怀……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座小城,这里有一处北方的江南园林,我时常漫步在这心灵的柳岸,感受着东湖的韵味与魅力。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