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家乡的桥
杨江海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人李白的这句诗想象丰富奇妙,笔致活泼空灵,描绘了一幅优美而富有浪漫气息的画面,流露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吟诵这句诗,不由得让我想起流淌于千山与陇山之间的千河以及千河之上大大小小的桥。
  千河,家乡的母亲河。它发源于甘肃,流入陕西,自陇入千,浩浩汤汤。千百年来,它滋润大地、涵养生灵,一代代儿女在它的怀抱里繁衍生息,创造着经久不衰的地域文化和文明。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乡亲们既依赖它又害怕它,依靠它丰衣足食,害怕它雨季水涨,来往不便。人们渴望千河之上能有一座牢固的桥梁,能让人春夏秋冬畅通无阻,不受洪水的侵扰。为解燃眉之急,聪明的先祖探索出了洪水退后架桥、汛期来临前拆桥的办法,一年一度,一架一拆,把日子一天天往前掀着。
  架便桥,谈何容易。千河水一年四季淌着,河道弯弯曲曲,或宽或窄。修桥时,必须选择一处河道窄、河床深,便于架桥且省工省力的地段。架桥的位置确定后,丈量好尺寸,砍伐几棵结实耐泡的刺槐树,交给木匠师傅打造。师傅们先剥去厚厚的树皮,再根据需要把它截成桥柱桥梁桥身,采用榫卯结构,全然不用一颗铁钉,分门别类地排列组合,以备不时之需。
  宽阔的千河滩,左右岸等高,不依山也不靠崖,架桥必先造码头。在选定的架桥位置的两岸,大家用砂石泥土堆积成长方形的斜坡,再把迎水面及两边的护坡用石头加固衬砌,防止被洪水冲毁。码头犹如两个高傲的龙头,互相对峙,雄伟极了。
  架桥的日子到了。生产队安排劳力,用架子车把已经准备好的木料拉运到码头,再选派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承担架桥的任务。这个季节,河水小了也浅了,但架桥的地方河道窄河床深,水位还是很高的。天凉了,气温降了,钻进水里是刺骨的冰凉。为了御寒,人们在岸边生了火,下水前喝上几口白酒。为了安全,南北两岸同时架桥,由码头逐步向河中心靠拢。有时,水流湍急,桥墩被水流冲得立不稳,挺费劲的。经过大家几个小时的齐心协力、紧密合作,木桥终于合龙了,大伙别提有多高兴。
  木桥搭建成功,紧接着是铺设桥面。那时候没有足够的木板可用,只能用树枝代替,然后用泥土覆盖。车来人往,雨水冲刷,树枝压断了,泥土掉落了,还得维修好几次。桥面窄,只能容纳一辆架子车通过。单人行走,还能侧身让过,两车相遇,只能相互避让。遇到拉运的货物太重的车辆,还得互相搭把手。南北两岸的过桥人,不用指挥,文明礼貌,井然有序,从未有过不愉快。
  这座土木结构的便桥,从深秋开始搭建通行,再到来年汛期前拆除,桥承载着南北两岸乡亲的现实和梦想。那时,家乡没有集市,没有供销合作社,没有粮站,没有医院,乡亲们喂养的大肥猪只能通过这座桥去他地交易,生活日用品也要走过这座桥去购买,成千上万吨的公购粮通过这座桥进入国库,这座桥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在经历了近半年的磨砺后,汛期又快到了,桥还得及时拆除,运回生产队集中保管,下次再用。有时候正准备拆除,可汛期提前,一夜之间整座桥梁荡然无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家乡境内修建第一座能通汽车的千河大桥。按照结构要求,人们采用砂石堆砌的办法,填充起拱形桥梁模型,在几十里外的山沟就地加工,雕琢出规格各异的桥梁用石。精壮劳力全部上了工地,三班倒施工,换人不停机,于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饱受“过河难”之苦的乡亲们欢呼雀跃,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这些年,千河上下游的桥梁不断增加。座座大桥成为镶嵌在千河之上的道道彩虹,将两岸巧妙连接在一起。桥面上,各种大中型运输工具畅通无阻,农用机械和小汽车奔驰穿梭,南来北往的人们出行更加便捷。
  家乡的桥,横跨在我的心间,承载着我思乡的眷恋,让我难以忘怀。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