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万象影刊
标题导航
|
关学传承在凤翔
惦念象山
家乡的桥
水润蟠龙塬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惦念象山
豆宏庆
如梦人生弹指过,一晃我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多年了。
家乡凤翔的象山就像我的老友,但自从离开家乡的那天起,我就再也没有爬过象山了,更不要说能像今天这样站在象山之巅。
站在象山之巅,凉风徐徐,空气清新。舒目而望,层层台塬,草木葱茏,虫鸟鸣唱,顿时让人有了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的感觉。
虽然象山没有同在凤翔的雍山和灵鹫山那样有名,它只是我家屋后一座普通的小土山,因形似大象而得名“象山”。这样的山,在我们大西北随处可见,并不为奇,但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却养育了山下人几辈子。
从我记事起,父母就常年在象山劳作,春播秋收,日出日落,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的春风也吹到了象山脚下的窦家庄,家家户户都在象山上分到了田地。家家有田,人人高兴,顿时人欢牛马叫,好一番热闹的景象。就连曾经无人问津的山沟坡地也种上了一棵又一棵的柿子树,一到秋天,柿子犹如盏盏红灯,闪烁在象山上。
父亲为了耕种山上的田地,还东挪西凑地买了一头大黄牛。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那头黄牛毛闪金光,力大无比。到春播夏耕时,父亲就牵着那头让他骄傲的黄牛,拖着犁、吼着秦腔,耕耘在象山的层层坡田上。牛累了或人乏了,父亲就停了犁,在田埂上脱了鞋垫在屁股下,把脚插进泥土里,再掏出他的烟锅袋子,装上一锅烟,美滋滋地吸起来,在那一缕缕烟雾中,我似乎看到了父亲的满足和快乐。
那时,我和弟弟才上小学,一放学就跟着一群孩子满山遍野乱跑,逮过蚂蚱、抓过松鼠、斗过蛐蛐,也挖野菜摘野果。象山仿佛是一座宝藏山,野菜和野果子还真是不少,有灰灰菜、小蒜薹、蒲公英,也有野葡萄、小酸枣、野桃子……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一种别名叫“蒿瓜”的野果子,线锥形,两头尖中间大,成人大拇指大小,掰开就像白色的鱼鳞,很是好看,吃一口又甜又脆。
跑累了,就索性躺在绿草如茵的山坡上随意打滚,看蓝天白云变幻,听树林间鸟儿鸣唱。那时的象山啊,好像孩子们的天堂。
当然,象山也有让人叫苦喊累的日子,特别是夏收时节,太阳如火球炙烤着象山,但庄稼人还得汗流浃背地在麦田里收割。麦芒扎得人一身红疙瘩,又痛又痒。好不容易收割完了,还得用架子车,一车又一车地拉回麦场。车重坡陡,每挪一步如履薄冰。我曾亲眼看见车翻人受伤的场面,父亲看见我在麦地狼狈不堪的样子,便劝我好好读书,早早离开象山。
终于,我通过读书在千里之外有了一份安稳的工作。记得我离开那天,母亲早早起来,为我煮了平安面,又把几个还热乎着的鸡蛋塞进了我的布袋,然后眼睛红红,一语不发。父亲呢,将我的行李牢牢地绑在自行车后座上,打算送我去车站。就这样,我别了家,别了生我养我的象山。
多年来,我也多次回家,但假期是有限的,只得来去匆匆,就再也没有时间爬象山。后来,父母先后离世,葬在了他们劳作了一辈子的象山脚下。父母不在,心灵就没有归宿,慢慢地,我回乡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即使回来,也像走亲戚一样,给父母上上坟,然后待不了多久就走了。
渐渐地,象山也在我的脑海中变得模糊起来,仿佛在梦里,我才能想起象山,想起那里的草木、那里的欢乐。
今年回家,给父母上完坟后,我格外想爬爬象山。弟弟说,庄里的年轻人大多去城里打工了,山上的坡地早就没人种了,有什么好看的。但他终抵不住我的坚持,便陪着我爬了象山。原本一个小时的路程,这次却费了三个多小时。看着我大口地喘气,弟弟笑着说,老了,体力也跟不上了。
我没有接弟弟的话,捡了块石头,坐在了象山之巅。象山还是原来的象山,草木茂密,清风阵阵。举目望去,山下的窦家庄虽依然有几缕炊烟,但却格外静谧安详。
我知道,不论象山怎么变,我一辈子都不可能忘了象山。
因为那里不但有我最亲的亲人,也有我藏在心里的童年的梦,更有我永远都割舍不断的乡愁……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