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特稿·公益广告
标题导航
|
颗粒归仓
消失的麦客
拾麦穗的童年
千里麦香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千里麦香
◎马科平
麦子的生命辗转跋涉,在六月里升华,抵达巅峰,丰硕的麦穗闪烁迷人的色泽。无垠的原野,麦浪起伏;高远的天空,光阴如水;散落的村庄,飞鸟盘旋,这一切,构成了亲切、原始、真实的生命画卷。
收获的喜悦在心头荡漾,收获的忧愁也在胸中弥漫。乡亲们诚惶诚恐,连颠带跑,日夜劳作。提前十多天,预留的打麦场用锄松土,耙平,等待一场透雨或是浇水后,碌碡碾平。那碌碡用青石打制,已经磨得滑溜圆润,闪着淡淡的亮光。三人合作,两人在前拖拉,一人在滚动的碌碡撒上草木灰,来回碾压,场面光滑平整后,还要撒上细土,填平缝隙晒干,麦子就可开镰了。
在夏天的毒日头下,弓着身子在地里割麦,齐腰深的麦田里,连热风都透不进一丝,下蒸上晒,蚊虫叮咬,一滴汗珠子摔八瓣,异常难受。手掌打满血泡,镰刀割破腿脚,麦茬刺透鞋底,也是家常便饭。
收割的麦子经过扎捆、装车、运输,送进打麦场。麦捆在耀眼的阳光下暴晒,不时传来麦穗啪啪的炸裂声,麦子的香味和阳光混在一起,让人陶醉。辛辛苦苦种麦一年,只有经过碾打,才算真正收下了麦子。我的父辈用牛拉碌碡碾场,我的时代是用拖拉机拉着碌碡碾场,得动用几家人的力量摊铺、翻场。
碾过头遍,要给麦子翻身。不论大人小孩,手拿双股、三股还是木制、铁做的杈子,挑翻麦秸,起劲抖动,让麦粒唰唰滚落而下。翻碾三四遍,所有躲在穗里的麦粒都受到碌碡的挤压和呼唤,几乎一粒不剩地滚落在麦场上。叉走绵软的麦秸垛,一层和着穗壳的麦粒终于呈现出来。碾场最怕塌场。人们正在汗流浃背低头翻场呢,突然晴空一声炸雷,冷风嗖地掀掉草帽,所有人心里一惊,男女老少,撒腿奔走,加速翻麦秸、腾麦粒、垛麦草、抡杈把、推刮板、挥木锨、舞扫帚,有时就用塑料纸盖住麦堆。那年我家正碾场,突降大雨,几亩混着麦粒的麦秸,来不及处置。雨后麦粒发霉芽变,一年的收成化为乌有,母亲伤心地哭了。
进入扬场程序,看准风向,用木锨将混着穗壳的麦粒高高扬起,被风一吹,麦粒和穗壳自然分开,落在远处的是穗壳,近处的便是饱满的麦粒,金灿灿的熠熠闪光,仿佛散落的金子,麦香扑鼻,满世界飘散。大哥是扬麦行家,戴顶破草帽,满脸沟壑,动作娴熟地挥动木锨,一锨一锨,扬到麦粒成堆,扬到太阳西落,扬到月明星稀。有时为等夜风吹起,在空旷静谧的麦场上彻夜守候。
厚德载物的大地,哺育了一茬茬的麦子。当岁月的风儿一次次漫过田野后,传统的农耕方式渐行渐远,联合收割机代替了割麦碾麦的繁重劳作,也带走了曾经热烈和繁忙的场景。眼下的故乡,晴空万里,云彩明亮,翻滚的麦浪又是一片金黄,麦子的清香随风飘来,沁人心脾,在这大自然恩赐的淳朴风景里,收获崭新的希望,依然是乡村不变的灵魂。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