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消失的麦客
◎韩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到了麦熟季节,就有大批甘肃人成群结队,手拿镰刀,肩背尼龙编织袋,头戴一顶草帽,出现在关中的田间地头,走乡到户
  替人收割小麦,他们叫“赶麦场”,关中人把这些远道而来收割麦子的甘肃客人称为“甘省客”或“麦客”。
  麦客的形成究竟有多少个年代,无据可查,所能知道的是,麦客作为黄土高原上特有的“生态现象”,在明清时的《中国地方志》中就有记载。
  麦客们每年首先会集中在小麦较早成熟的潼关一带,关中小麦由东至西从渭南、西安、咸阳、宝鸡渐渐成熟,他们也就从东往西奔走,犹如候鸟一样迁徙劳作。每年6月初,关中的小麦陆续黄熟,望着金灿灿的滚滚麦浪,乡民们就忙活了起来。那时候,还少有联合收割机,三夏时期,天气变化大,要抢收抢种,再多的人手也显得紧张,麦客的存在很大程度缓解了关中地区夏收面临的时间紧、任务重、人手不足的现象。
  麦客们衣着简陋,头发蓬乱,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袒着黝黑的胸膛,不但体力好、技术过硬,还勤奋肯干。他们三三两两聚拢在阴凉的地方,或坐或卧地说笑着,紧盯着来往的人,等待被雇用。见有人来,他们便围了过去,讲好价钱跟着来人去干活。他们干活很卖力,在6月的骄阳下,弓着腰,飞快地挥舞着镰刀,麦秆被割断时发出噼啪的响声,边割边捆,再簇拥着堆起来,身后已是齐整整的一片麦茬。
  大量出汗、辛苦劳累,麦客已完全习惯,干完活时,蹲坐在地头的树荫下,喝茶闲侃,有的索性就地一躺,不时便打起了鼾声。遇到大方、心善的雇主就会管饭,因为干的重体力活,麦客的饭量都很大,但对饭食的要求很简单,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有些家里宽敞方便的,还会给麦客提供住宿的地方,而大多都是在屋檐下,或者以前生产队遗留下来的麦场仓库过夜,麦客的生活,就是这样简单而劳苦。他们当中有的挣钱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有的是为了攒钱给儿子娶媳妇、有的是为了盖房子……虽然用途不一样,但目的都是为了多割几亩麦子,多挣些钱。
  甘肃麦客踏实本分、吃苦耐劳,用勤劳养活一家人,和关中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情谊。进入新世纪,机械取代了人力,麦客这一特殊职业就逐渐消失。麦客是时代的背影,也是历史的印记,他们坚强不屈的精神,镌刻在三秦大地,留在了岁月的齿轮上,成为关中人最深情的回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