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副刊
标题导航
|
村庄记忆
老家的蜂蜜
饺香里的父爱与岁月
鸟儿,人类亲密的伙伴
魅力蔡家坡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村庄记忆
王文丽
村庄醒了,是被清晨的鸡鸣及树上串串清脆的鸟鸣声唤醒的。太阳初探时,含蓄而温婉,曼妙升起,逐渐,树影便被拉长了。
盛夏时节,回到故乡,过老戏楼,移步邻村小巷,穿过时光的河流,找寻记忆中的老村庄。
老村庄坐落于渭水之畔扶风绛帐古镇。这里是“绛帐传薪”历史典故发生地,丝绸之路的途经驿站,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农耕文明底蕴深厚。老村庄见证时代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乡愁。
三十多年前,这里是我和小伙伴们玩耍的乐园,周末我们聚在一起追蝴蝶、踢毽子、跳方格、打核桃,追逐嬉戏。我们曾围坐在老槐树下,听摇着蒲扇的老人讲那古老的故事,一个个听得入了神,时间在那一刻仿佛凝滞。
记得那年初学自行车,我和小伙伴们在老村庄的戏院里,轮番骑着一辆“二八大杠”练车技。我们摇摇晃晃,一次次冲向麦草堆,又一次次倒下,随后发出哄然大笑。
那时,故乡的村庄皆为老宅土屋,篱笆小院鸡鸣犬吠。猪圈、鸡笼、木柴,古井、石磨、碌碡,撒欢的兔子和村庄上空的袅袅炊烟。
深秋时节,斜阳西落时,屋檐下悬挂的玉米串,会在残阳的照射下在土墙上折射出一道道光影。此时,赶着羊群、牵着黄牛的放牧人,也会哼着秦腔调子从渭河岸归来。黄牛背上驮回的青草散发着清香的气息,形成一幅“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田园图景。
每至岁末,穿新衣、放鞭炮、走亲访友,老村庄更是年味浓烈。到了农历二月二,村里会请戏班子,热热闹闹地唱上三天三夜。
此时,看戏是村庄一道独特的风景,渭河两岸十里八乡的乡民,都聚集在戏台前,台上生旦净末丑,秦腔声高昂激扬,台下观众拥挤如潮,月琴、板胡、梆子,瞬间响彻整个村庄。
我在这里生长,又与它离别。村庄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我童年奔跑的脚印,也映照着我一去不复返的年少时光。当下,我过着忙碌的都市生活,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宁静时光,反而成为内心深处的一种追忆与向往。
流年似水,四时更迭。光阴深处,我们一直被生活裹挟着前行,总感叹时光飞逝,容颜易老,而村庄,在斑驳的岁月里,亦是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宅院被新居取代,曾经的泥泞乡路,如今已变成平坦的水泥硬化路,很多路甚至通到了田间地头,农田耕种更加畅通便捷。
如今,现代化新型灌溉泵通田到户,节能高效;村庄外的成片油菜田,因了阳光的沐浴,从金黄的油菜花到绿油油的油菜荚后迅速变黄、成熟;夏收季,田野里麦浪翻涌,联合收割机的嗒嗒声与麦穗的沙沙声交织成曲,机械化作业省时省力,人力收割热火朝天的夏收场景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春末初夏,村庄两旁的猕猴桃园依次排开,淡黄色的花蕾迎风招展;与麦田相邻的一片桃园里,娇小玲珑的蟠桃,绿紫相依,沐光生长;家家户户门前的核桃树蛰伏过后,又在履行新的使命;一条桑树枝越过围墙,将挂满桑葚的枝丫伸出,红、绿、黑三色相间;墙外,繁盛的李子树,缀满果实,随手摘下两颗李子。
端详间,远处一列高铁风驰电掣般东去,短暂的轰鸣声,穿过村庄的旷野一路东去,用加速度诠释着现代化的脉动。
返回时,站在南门楼前的村庄路口,犹豫眼前哪条路可以走到老戏楼时,遇到一位戴着草帽、手持镰刀的大姐走过来,便走近询问。大姐侧过头来,疑惑问道:“你是哪哒人?”
当听到我就是地道的老村庄人时,她停下脚步,左手晃了晃握着的镰刀,右手掀起草帽,不解地问道:“你咋连自己村庄的路都不认得了?”
是啊,村庄的路在变,但那份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永远不会变。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故乡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