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诗经》里的夏日之美
果蔬美味润心田
风物美姿俏荷花
农事美谈夏风长
生机美韵展蓬勃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农事美谈夏风长
本报记者 麻雪
“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诗经·周颂·良耜(sì)》
夏日骄阳下,西府的田垄之上,农人头戴草帽、躬身锄草的身影与《良耜》中这几句描述,如隔三千年时空而遥遥相望。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宝鸡这片土地孕育了《诗经》中诸多农事诗篇,也让古老诗句里的耕作图景至今仍在田间延续。
《诗经》中《周颂》部分的诗歌,是周王祭祀时所用的乐歌,宝鸡作为周文化发祥地,岐山下的周原遗址见证了周人“以农立国”的辉煌历史。《周颂》中的《良耜》一诗,描述了农人戴着编织的圆草帽、手持锋利锄头除草的生动场景,正是周人曾经在宝鸡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真实写照。诗中描绘的农具形制、耕作场景,与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农具、甲骨文中的农耕记载相互印证,诉说着先民们在周原上创造的灿烂农耕文明。
盛夏时节,记者在周原故地的扶风县法门镇召陈村看到,麦收后的土地种植上了玉米。农民们戴着草帽,手持锄头穿梭在田间,熟练地清理杂草。这样的画面,恰似《良耜》诗句的“现代翻版”。
在陈仓区东关街道太公庙村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农家人戴着圆草帽在番茄种植大棚忙碌(见左图)。今日宝鸡沃野之上,古老锄镐虽未全然隐退,但现代农业的机器声也同时“隆隆”作响。从周原深处到渭水两岸,从手工锄草到无人机喷洒,从传统的小麦种植到各种经济作物的引种,田间劳作之形貌虽变化巨大,但当我们回望《诗经》字句,农事理念的内核却在变迁中始终如一。
其实,《诗经》中夏日的农事,除却勤苦,也有闲适清欢。夏日的千阳桑园,树影浓密,采桑女手指翻飞间采集桑叶和桑葚,仿佛《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的余韵悠然飘荡于此。那古今同调的“闲闲”二字,并非无所事事的虚空,而是心灵在劳动节奏里寻得的片刻舒展与安宁。
岐山县语文教师王远明感慨道:“《诗经》中的农事诗,并非只是农桑技巧的记录。这些诗歌勾勒出先民对土地的珍视与对时序的敬畏。无论是烈日锄禾的汗水,还是采桑间隙的舒展,皆是对耕耘与收获这一永恒生命节律的朴素礼赞。”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