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专题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本市新闻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敬天保民
有凤来仪
怀柔远人
白鱼入舟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有凤来仪
本报记者 麻雪
在宝鸡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璀璨交相辉映。提及宝鸡,“凤鸣岐山”的典故家喻户晓,而与之紧密相连的“有凤来仪”,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宝鸡独特的文化符号。
成语“有凤来仪”出自《尚书》,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凤凰翩然而至,被视为吉祥、仁德的象征。在三千多年前的周原大地上,也有凤鸣岐山的美好传说典故——先周时期,周部族在岐山脚下逐渐崛起,一日,山上凤凰长鸣,声震四方,人们认为,这预示着周部族的兴盛即将出现。此后,周朝兴盛,开创了辉煌灿烂的礼乐文明。岐山的凤凰之鸣,正是“有凤来仪”祥瑞征兆的具象化呈现。
6月17日,记者采访了周文化学者、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杨慧敏。他解释说,“有凤来仪”这个成语的着重点在后面的“来仪”二字上,所谓“仪”就是礼仪、德政。凤凰是吉兆,凤凰鸣叫后,中华的德政由此起源。上古尧舜禹时期,人们就开始讲“德”,但是“德”是很宽泛的概念,周公制礼作乐后,“德”才有了具体的内涵。
杨慧敏继续说:“所谓‘有凤来仪’,就是说凤凰来岐山鸣叫后,德政开始了,这个成语也是‘凤鸣岐山’典故的延伸。成语虽出自《尚书》,但与《诗经》里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是一脉相承的。”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也出现过这个成语,大观园建成后,贾政带领众人游园并为各处景点题匾,贾宝玉提出“有凤来仪”四字,是“祥瑞”“天下太平”的寓意,令众人“哄然叫妙”。
从古至今,“有凤来仪”的文化意象在宝鸡不断传承发展。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不少有凤鸟纹、凤鸟形,其形象栩栩如生,这些凤鸟造型不仅是高超工艺的体现,更是“有凤来仪”文化的艺术表达。
如今,在宝鸡的广场、公园也常常能见到以凤凰为主题的雕塑。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有凤来仪”文化,在宝鸡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