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成语话周
敬天保民
本报记者 张琼

  三千多年前,周人在周原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制礼作乐,并留下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民为邦本等精神财富,闪烁着周人智慧中的民本之光。
  6月17日,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郑鼎文对记者说:“敬天保民是周人精神理念中的重要内容,大意是尊重自然规律,秉承上天的意志行事,同时施行德政保养百姓。”“敬天保民”一词源于《尚书》。郑鼎文说,周人对上天和自然存有敬畏之心,并通过举行祭天活动,祈求社稷安稳、五谷丰登等。
  《诗经》多首诗作反映周人敬天理念。在前不久举办的“书香陈仓 文明宝鸡 我领读”第六季“风起周原·诵响中国”全民诵读活动中,《诗经》名篇《敬之》被我市诗经文化爱好者诵读:“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诗句大意是:要警惕啊,上天明察不可欺,赢得天命实在不易,不要说上天很高远,上下行事很迅疾,天天观察我和你……生动展现了敬天意识。
  郑鼎文谈到,“保民”就是施行德政,善待保护人民,强调民心的重要性。在《尚书》中明确提出“保民”,周公告诫康叔:“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yì)民……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这几句话大意是:你要遍求殷代圣明先王用来保护安养百姓的方法,你要探求古时圣明帝王安养保护百姓的遗训。
  “敬天”与“保民”之间有什么关系?《西周的历史与文化》一书写道:“在周人保民理念的形成过程中,武王的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他把‘民心’和‘天命’统一起来,指出民心影响天命,民心决定天命,得天命首先要得民心。”
  青铜器何尊内铭文“恭德裕天”有助于理解“敬天保民”的内涵。郑鼎文说,“恭德裕天”意思就是谦恭的品德和顺应天命,其中的“德”字较甲骨文底部多出“心”形,有心方为“德”,象征着民心、民意、民本。郑鼎文说:“这表明在三千多年前,德政理念已出现,这是文王周公‘敬天保民’‘以德配天’‘以人为本’‘明德慎罚’理念的体现。”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