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农事:
芒种挥汗 麦浪田
本报记者 麻雪

  芒种,是小麦、水稻等有芒的作物成熟或者耕种的季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芒种不仅是农耕时序的重要节点,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事智慧。
  翻开典籍,元代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早在西周时期,先民就已深谙“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农谚。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有播种黍稷的记载。彼时,人们使用耒耜等农具耕种,将对生活的期盼深深埋进土地。
  时光流转,农事活动也在不断演进。如今在西府田间,各种农机具在麦地、果园里作业,很快就能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以及果树的疏果、蘸药等工序,效率比传统方式提高了十几倍。近日,岐山县蔡家坡镇王其村的陈喜玲在自家猕猴桃果园里忙碌,她告诉记者:“虽然农耕工具变了,但芒种节气前后,抢时播种的传统一点没改。这个时节气温高、雨水足,最适合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生长。最近下的一场雨,也让刚结果的猕猴桃喝足了水。”
  在千阳县张家塬镇的苹果园里,果农们正忙着给果子套袋,这样既能防病虫害,又能保证果实色泽均匀。曾经老辈人用手工糊袋,现在都是专用果袋,嫩绿的苹果套上纸袋,宛如穿上了“防护服”,在阳光下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现代科技为传统农事注入新活力,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芒种时节“收、种、管”并行的农忙节奏始终未变。
  从西周时期的耒耜耕作到如今的智能农机,从手工糊制果袋到标准化管护,变的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对农时的敬畏、对土地的深情。芒种时节,宝鸡大地上,古老的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勤劳的人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