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要闻
标题导航
|
外婆的厨房有酒香
阳台
惜春
房顶的星星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外婆的厨房有酒香
谢明军
我小时候住在一个小县城,那时候家家户户的厨房都不在屋里,是独立的一间砖房,靠着墙砌个大灶台,灶口烧柴火,锅盖一掀,热气往脸上扑,香味就飘了出来。
我外婆家的厨房,比谁家的都热闹,也比谁家的都香。
记忆里,外婆是个干练的老太太,一年四季总系着带油渍的围裙,头发总是扎得紧紧的,说话干脆利落。她做饭很快,擀面、切菜、翻锅,动作干净利索,像打仗似的。可在她的厨房里,有一样东西总是慢的——酒。
灶台边的窗户下,搁着一个青花瓷坛子,坛子上蒙着一块纱布,布角已经泛黄。我小时候不懂事,常去掀那布角看,外婆就会笑着敲我头:“哎呀!那是酿着酒呢,别动!”
坛子里是她用糯米和高粱酿的甜米酒。每年立冬前后,她会选一个晴天,把泡了一夜的高粱蒸好,拌上酒曲,装进坛子。冬天不太冷的时候,她就把坛子埋在厨房外面的土里,说“这样发得慢,酒香才醇”。
这种酒不烈,但香得绵长,隔着几步都能闻到一种淡淡的甜味,混着烟火气,混着锅边炒菜的香油味,混着屋檐下晒干的玉米棒子的香气。
我总觉得,外婆的厨房闻起来就像过年。
可其实外婆平时舍不得喝酒。那些坛子是为过年准备的,也是为等人准备的。
我舅舅是外婆最牵挂的人。年轻时候外出做木工活,一年回来不了几次。每年腊月二十几,只要厨房的门缝里开始飘酒香,外婆就开始收拾屋子,对我说:“你舅快回来了。”她把屋里的棉被翻出来晒,把酸菜洗净晾在木桶里,把那坛酒打开,撇去上面的酒糟,滤出一小壶清亮的米酒,温在小砂锅里等着。
我也等着,因为那天晚饭,一定有炖猪骨、粉条、猪血肠,还有我最爱的锅包肉。饭桌上,外婆会坐在炕头,把酒倒进小瓷盅,一人一口,说:“尝尝,看今年发得香不香。”
我第一次喝酒就是在外婆家,七岁。大人说“你就抿一口”,我一抿就被呛得咳嗽。外婆笑得眼睛弯成月牙,说:“小嘴不识货,等长大你就知道,这不是普通的酒。”
她说这话的时候,眼睛望着炕角那瓶封着红纸条的老酒,说那是她嫁给外公那年酿的,一直舍不得开。
外公走得早,家里男人的活儿全落在她身上。她一个人种三亩地,赶大集卖咸菜,过年还给人做豆包、包饺子补贴家用。可哪怕再忙,厨房里的坛子从不空。她说:“家里有点酒,就不怕过不好日子。”
我年龄渐长,去了城市读书、工作,渐渐离厨房远了,也离外婆远了。她不会用手机,不识字,每次通话都是我妈在旁边喊着她听。
后来外婆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不再自己酿酒了,但每年我们回去,她还是会让我妈去镇上的老酒坊买几斤散装米酒,说要“温一壶给丫头喝”。
我那时候已经不是小丫头了,也懂了酒的味道,也懂了外婆话里的意思。
外婆去世的那年,是一个特别冷的冬天。她最后的愿望是“过完年咱再办”,说什么也要等到除夕那顿年夜饭。
外婆没撑过去。
我们照她的习惯,在厨房门口挂了红灯笼,在灶台旁点上香,一样一样摆好她喜欢的菜,最后温了一壶酒,摆在她的碗前。
那酒不是她酿的,却还是她厨房里的味道。
多年以后,每次闻到米酒的甜香,我还是会想起她。想起她在灶台前翻菜时咕哝的话,想起她把小酒盅一推,说:“喝吧,孩子长大了。”
也许这就是乡愁,不是江南烟雨,也不是杏花春雨,而是北方冬天厨房里的柴火香,是酒坛子里慢慢渗出来的甜,是一个老太太三十年不曾变的手艺和心意。
她的厨房早已塌了,可在我记忆里,那间厨房还亮着灯,有热饭,有热酒,有人唠着家常,有人走了一圈又回来。
外婆的厨房,有酒香,香得浓、香得远、香得久。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