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热点聚焦
第04版:新闻观察
第05版:健康养生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文学周刊
标题导航
|
非凡“椒”响
彭祖塬上看牡丹
灵性与温度共存的地方
榴火初燃时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非凡“椒”响
李阿娟
天气渐热,家乡凤翔又快迎来辣椒种植期。
辣椒喜温喜阳。每年春末夏初,昼夜温差较大,凤翔人便会在温室大棚中培育辣椒幼苗。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料,辣籽长成10厘米左右的幼苗。此时气温升高,人们会把辣椒苗套种进小麦行,或者移栽到空地里,再浇上水。待辣苗一个个笔挺地站立在土里,才算移种成活。
随着夏季到来,辣椒也结出了圆锥样子的果实。不等果实完全长熟,那些嗜辣的人便迫不及待地将辣椒炒成辣酱,用来就馍吃。凤翔的馍做法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油饼馍夹辣子。凤翔人所说的油饼,和我们常说的油炸饼并不相同,它专指用开水烫过的面粉揉成团,擀成圆片后,加入菜油烙成的“死”面油饼。金黄透亮的油饼夹着辣子,吃起来酥软筋道,唇齿留香,胜似山珍海味。在凤翔,有一句形容人十分高兴的俚语,其大意是说:人们高兴的心情就像刚会走路的幼儿,即便穿着开裆裤,小屁股晃荡,也如同饱吃一顿油饼馍夹辣子那般畅快。
到了九、十月,便是采摘辣椒的季节。摘辣椒可不是个轻松活儿,辣椒秆只到成年人膝盖上方那么高,摘的时候需要蹲着或者半弯着腰。无论何种姿势,坚持一会都会腰酸背痛,还得忍住不适,将辣椒完好无损地摘下。摘回家的辣椒,人们会挑选一些颜色红、品相好的,用尼龙草扎成串儿,挂在通风的地方阴干;再留一些晾至半干,和上黄豆、芝麻、花生碎、核桃碎等炒成辣酱,作为秋冬季的下饭菜。凤翔是陕西辣椒的产销大县,自给自足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大多数辣椒都由收购商销售了出去。
为了让小辣椒变成大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辣椒种植户赴河南、山东等地学习先进经验。他们将人工操作变为机械生产,让辣椒变成“摇钱树”。每年声势浩大的辣椒采摘节,也吸引着八方来客前来打卡体验。昔日一家老小摘辣椒的场景,以及“帕帕头上戴”的老婆婆们摘辣椒的场景,都成了风景。采摘辣椒从被动劳作变成了积极体验。
凤翔辣椒肉厚皮薄、辣味浓郁,最适合做成油泼辣子。将晒干的辣椒在热锅里炒干炒脆,倒入石臼中捣成细面,再泼上滚烫的菜籽油,制成的油泼辣子颜色鲜亮、红而不辣,是凤翔饮食的绝佳搭配。你看那热乎乎的豆花泡馍、红艳艳的擀面皮、香喷喷的削筋面、酸溜溜的臊子汤,哪一样能少得了它!
经过深加工的辣椒面、油泼辣子,不仅是凤翔人餐桌上的一道菜,更是以乡土文化的形式远销全国多地,乃至海外。
辣椒代表着一种美好。春节时,家里挂串辣椒饰品,象征着红红火火;乔迁新居时,门外挂串辣椒,则有长长久久之意;形容女孩漂亮时叫声“辣妹”,更显其热情大方。
然而谁又能想到,如今在中国人餐桌上独占鳌头的辣椒,却也有一段不太“美好”的经历。据相关资料记载,辣椒,原产于大洋彼岸的南美洲亚马孙热带丛林。1492年,它被意大利人哥伦布带领的船队发现,而后在明朝末年经由海路传入中国。传入初期,人们并不知道它可以食用,对它的认识仅限于“色红,甚可观”。然而不吃辣椒,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对“辣”的感觉陌生。实际上,那时的“辣”多指的是“辛”味,如韭菜、大葱、生姜、大蒜等。
随着航海贸易的深入,人们对辣椒的认识逐渐增加,辣椒作为一种涂抹草药进入了医药领域。清康熙六十年,《思州府志》中才出现了“土苗用以代盐”的记录。自此,辣椒开始登上中国人的餐桌。它廉价且易种植的特性,使其在穷人生活中迅速推广开来。但也正因如此,辣椒一出场就被贴上了“穷人副食”的标签,官府、乡绅都拒绝食用。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辣椒一直被认为不入流,传播速度极为缓慢。
虽不被接受,但辣椒非凡的口味在它的食客中赢得了好评,并随着人口迁徙以及时间、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变化,由贵州扩散到川湘一带。民间有个说法,“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就反映了最早的传统吃辣区域。远渡重洋来到中国,长期失宠的辣椒,终于在二百多年后开始征服中国人的味蕾,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
如今,辣味遍地开花。人们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里煮着火锅、吃着烧烤、涮着麻辣烫……似乎已经到了无辣不欢的地步。而凤翔辣椒,作为中国“辣椒版图”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漫漫饮食文化长河里,始终闪耀着独特光芒。它不仅承载着凤翔大地的风土人情,凝结着凤翔人民的辛勤与智慧,更以那浓郁醇厚的辣香、无可替代的风味,持续为天南海北的食客带来极致享受。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