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本市新闻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文学周刊
标题导航
|
难以忘怀的乡愁印记
打铁花
父亲的农具三件套
热炕上的冬天
老屋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热炕上的冬天
李阿娟
天稍稍一冷,就容易想家,想起老家的热炕头。
炕是北方农村独有的、具有烧火排烟功能的、用土坯或水泥板砌成的长方台形寝具。在我的家乡雍城凤翔,人们习惯在炕面上铺麦草和席子,在后院建烟筒,以便取暖。
盘炕是个技术活儿,有请匠人来干的,也有自己动手的。盘得好的炕,用柴少、烟筒利、保暖效果好。新炕一般要用火连续烧上三天,每一次都是先烧红,发现哪里漏烟就再取些泥巴糊一层,待凉后又重复以上的步骤,直到炕体不再漏烟、泥巴烧干为止。
家乡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凛冽的西北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炕上却永远暖意融融。男人们习惯了奔波忙碌,即使闲下来也在家里待不住,他们不约而同到村口的小卖部里下棋、掀花花(印有点状图案的条形牌),享受着冬季的闲暇。炕是女人们的地盘。万物都在休眠,坐在炕上的女人们还在不停忙碌着。女红针线是她们的拿手活儿,家人身上穿的棉袄、绣了花的枕头、孩子们的布鞋,还有女娃们手上戴的筒袖,都出自一双双灵巧的女人手。针线不在行的,就取些小麦秆放在水中泡软,掐成各种各样的“辫子”。一根根麦秆也能在女人的指尖开出花来,牙牙辫、五股辫能做成草风铃,七股辫能捏草帽……
家里来了客人,招呼的第一句话就是“快上炕”,这是待客的最高礼仪。关系近一点的邻居或者自家亲戚,不由分说掸掸身上的灰尘就上了炕,喝茶、嗑瓜子、吃柿子、拉家常……有正事、急事或者稍生疏点的,即使主人热情招呼也多是坐在炕沿或者沙发上喝茶、吃些水果,完事儿就走。记得老公头几次去我家,家里人招呼他上炕,他很不习惯这样的习俗,人也有些拘谨就没上去。等到后面慢慢熟络了,不等我们招呼,他也会脱了鞋、掸掸土坐上炕。他说热炕让他感到踏实和温暖。
俗话说“家暖一盘炕”,它是数九寒天家里烟火聚集的福地。小时候,每当我放学回来,常常书包还没放下,就“哧溜”一下把冻成红萝卜的手塞进暖炕的被窝里,边暖手边脱鞋,接着迈腿上炕。坐到炕上,就像坐在暖炉上一样,整个人瞬间就不冷了。母亲连忙在炕边铺一块油布,把饭菜端来放上,热炕就成了我们的饭桌,一家人围到一起,你一筷子我一碗地吃着,红萝卜丝就苞谷糁子、猪肉白菜夹蒸馍……虽是粗茶淡饭,却其乐融融。吃完饭,就该写作业了,靠窗的炕台又变成了我的书桌。从小学到初中,隆冬时节我看书写字都是在这儿。
冬季夜长天短,农村的夜晚更甚。还没吃完晚饭,天就已经黑了,坐热炕上剥玉米是我们晚间的主要活动。我在写作业,奶奶自顾自将笸篮拿进房里,再倒进一堆晾干的玉米棒开始剥。母亲在厨房忙完也加入其中,她用一根铁锥子把玉米自根部到尖上戳出两三个空行,这样的玉米剥起来又快又不伤手。父亲回家后,先是合伙将笸篮抬上炕,而后接过母亲手里的锥子继续戳玉米行。别看这活儿小,却是最费劲的,力气小根本戳不动,戳得慢点又赶不上趟儿。窗边的炕头是炕最热的地方,对着它的炕那头最凉。凉的那头放两个小木凳,木凳上支一块长板子,板子上放一个超级大的木柜,那就是我们放衣服的“炕箱”。板子下面的空隙也没闲着,叠成豆腐块的棉被盖上帘子,整整齐齐地放在那儿。写完作业后,我有时会剥会儿玉米,有时也会躲在长板底下和弟弟捉迷藏。我喜欢睡在长板下面,奶奶说小娃家火气大,睡凉些会更舒服。炕上并排睡六七个人也不挤,即使呼噜声此起彼伏也影响不了我们进入酣甜的梦乡。土炕承载了一家人的生活,冬天的日子就这样在热炕上度过。
“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北方农村流传至今的一句老话。后来,有了席梦思,土炕被冷落在一旁,成了摆设。但遇上冰天雪地的日子,坐惯了热炕的人们,还是觉得土炕顶事,再好的席梦思也不比热炕舒心。
一次过年回家,遇见了出嫁的发小,我们一起坐在热乎乎的炕上边吃边聊。聊到她家炕着火受灾,她有些难过;说她二哥后来不顾父母劝阻非要将炕换成床,现在回去总觉得空落落的少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呢?我也说不清。只庆幸我家冬天还有炕烧,直到现在我回去还能有热炕坐。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