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故乡的年
王玥岚
  父母去世后,在外工作的兄弟姐妹每个春节回到老家的第一站,无一例外都是去大哥大姐家,那个我们幼时生长的地方。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大哥大姐,始终坚守在农村老家。他们的孩子在完成大学学业后,都在家乡的县城工作并成家立业。上世纪90年代,我和哥哥姐姐们,在父母的支持下,在不同的城市工作或者经商,随后也各自成家立业。
  小年前后,大哥和大姐总会提前几天就着手准备,去赶一趟盛大的集市进行采购,精心地磨豆腐、制作魔芋粉、蒸馒头、炸麻叶、风干鸡等传统的食材。等我们都回去的那天,他们把喂养了整整一年的大肥猪宰杀,以此来盛情款待弟弟妹妹。
  沉默寡言的大哥酷似过世的父亲,每当这个时候,看到许久未见尚在上幼儿园的孙子放假回家,大哥那张写满沧桑的脸上,便笑开了花,带着他的大孙子去小卖部买擦炮。孩子们都急切地奔向老家门口的河流,想在河边玩擦炮。孩子们在河边玩耍得不亦乐乎,任凭怎么呼喊也不肯回家吃饭。大哥就会默默地跟在孙子们后面看着,擦炮没有了,就再次去买。我调侃年过花甲的大哥说:“哥呀,你给你孙子买炮的钱来买盐的话,一年都吃不完。”大哥说:“娃就过年才回来,又不是天天回来。”孩子们难得聚在一起,玩得兴高采烈,大的后面紧跟着小的。有农村老家可回去的孩子,童年是丰富多彩的,这是城里孩子难以体会到的。
  孩子们有大哥带着玩耍,家里的女人们有大姐带头,嫂子打下手,姐姐们负责洗菜做饭。姊妹里排行最小的我,虽已人到中年,却只是忙着拍照,或忙着品尝嫂子和姐姐们递给我的各种煎、炸、卤煮的鸡胗、鸡腿、鸡翅,还美其名曰尝尝咸淡。那种还没做出来就在锅边尝一块的滋味,只有儿时才有。在我们家,我一直和同龄的侄子们享受着相同的待遇!
  家里姊妹六个以及下一代的孩子,总共二十多口人。在吃泡汤(以猪肉为主材的美食)的日子,还会邀请村里帮忙杀猪、剁肉的邻居哥哥嫂子们以及本家的老人们。因为二舅的儿子娶的是伯伯家的女儿,姑姑的女儿嫁给了大舅的儿子,同一个村几乎都是亲戚。每家的情形基本一样,做饭的人也是吃饭的人,几大桌人围坐在一起,从外面回来的人讲述着城里的新鲜事,村里的人谈论着这一年的收成。大家有说有笑,一直持续到天黑。
  如果说父母不在了,人生只剩下归途,那么兄弟姐妹就是父母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