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篾席
农家炕席 乡愁绵长
毛丽娜

  近日,笔者来到凤翔区柳林镇六冢村,这里曾是西府编席技艺的滥觞之地,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汗水。走进村子,仿佛又回到那个芦苇摇曳、席香四溢的年代。
  “一到夏天,这凉席就是咱们农户家的宝贝。”村民王小强站在老屋里,手指轻轻拂过炕上的那张篾席,眼神中满是怀念。六冢村,一个与篾席编织技艺紧密相连的名字,村里编席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编席不仅是村民引以为傲的手艺,更是每户家庭必不可少的收入来源。每逢集市,六冢村的席子便成为抢手货,一张张精美的席子,不仅铺满了六冢村农家的炕头,也铺就了村民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
  走进编席艺人王宽明的家中,一股古朴而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匠人,被村民尊称为“编席老把式”。在他的巧手下,芦苇仿佛有了生命,化作一张张密实耐用、纹路漂亮的席子。王宽明一边演示编席过程(见左图),一边介绍选材、捋叶、编席、打磨等一道道工序。如今,六冢村仍有一些坚守编席的老艺人,他们大多年过花甲,这些老艺人用他们的坚持为我们保留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编一张好席子,得用上好的芦苇,还得有娴熟的手艺和耐心。”王宽明的话语,透露出他对这份手艺的热爱与执着。他还自豪地提到,侄子王军利也继承了他的手艺,继续守护着这份传统技艺。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