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酒海
经纬之间 凤香传承
本报记者 麻雪
亭子头村酒海编织现场 谢克强摄

  在凤翔区柳林镇亭子头村,有个酒海加工专业合作社。8月13日,亭子头村党支部书记王拴明告诉记者,不久前,深圳大学的大学生来合作社进行社会实践,他们将把酒海制作的非遗技艺在河南等多地进行展示。说起这项老手艺,它的神奇之处令人赞叹。
  所谓“酒海”,是利用荆条编织的储酒容器,编织好后,在其内部再用白石灰、猪血、稻草、麻枸皮纸等多种材料反复裱糊贴平。每个酒海需裱糊99层,最后还要用菜籽油、蜂蜡、鸡蛋清等天然材料进行表面涂抹挂蜡处理,使其平整光滑、密实无隙。随后再进行养护定型。酒海的制作始于唐宋时期,以“装酒滴酒不漏、装水挥失殆尽”而著称。
  王拴明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项老手艺在村里很兴盛,村里男女老少都在编酒海。上世纪90年代,因为钢制酒海的普及,不再用编织的酒海了。后来发现,手工编织的酒海比钢制酒海透气,在储藏中,还可以完成除杂的过程,让酒的口感更好。所以,咱们的手工编织酒海又兴起来了。现在村里的合作社有二三十人,大家在家门口工作,也增加了家里的收入。”
  编织酒海用的荆条是一种纯天然的荆条,从千阳县的山中运到合作社。依据酒海的大小不同,每编一个酒海,用的人工和时间也不同。例如,高近3米的酒海,需要十余位技艺精湛的村民来制作,制作时间需半年以上。
  村子附近的西凤酒厂、柳林酒厂等,都与村里的合作社有酒海订单,也有维修的订单。用酒海储存西凤酒,是其凤香的独特秘诀。记者在西凤酒厂采访时,看到厂里仍然存有清代保留下来的老酒海,其中有的还是国家级文物。
  魏晓婷是凤翔的女作家,她曾写过多部、多篇与当地酒文化有关的长篇小说和散文,曾多次到亭子头村采风,她感慨道:“酒海制作这种传统民间工艺,凝结了上千年、多少代老祖先的智慧和经验,不仅具有神奇的储酒功能,更有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在时代变迁的兴衰更替中,虽然曾一度陷入困境,但总有人坚守和传承。如今,这项老手艺再次被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所关注,成为地域性的独特非遗。”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