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给口袋公园“种”点文化
晓燕
  “出门见绿,转角遇见美。”如今,我市城乡不少地方拆违建绿,利用城市边角地、荒裸地,建成了数百个“口袋公园”,拓展了市民活动的绿色空间,完善了城市功能,一步一景令人赏心悦目。这些小而美的公园成为居民休憩的乐园,辅助实现了城市规划当中“15分钟社区绿色生活圈、提升街区活力”等多个目标,也让市民拥有了生态康养的诗意生活。
  相比大型的综合性公园,口袋公园体量较小,但接近市民,如何在精致的自然景观当中匹配较多功能,更好地实现社区公共文化价值?笔者以为,应当在建设改造过程中,深度关注社区居民的人文需求和精神链接,给口袋公园的小景观赋予若干文化元素,更好地拉近城市与居民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联系。
  文化元素能使口袋公园更有内涵。宝鸡是周秦文化发祥地,有众多历史文化故事。宝鸡也是一座从《诗经》里走来的城市,从“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吟诵着周原大地的绰约风华。宝鸡在每个历史年代都留有鲜明的文化印记,如果能从这些元素之中提取一二,巧妙地植入口袋公园,既能把历史文化融入城市的血脉当中,又会让口袋公园成为传播文化的一个窗口。比如金陵河边的金陵古渡游园、大庆路上的宝成文化主题公园等,就做得很有创意,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河堤和道路,成了溢满文化的长廊。在一些社区口袋公园里,如果点缀上“诗经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味儿就会点滴渗透进居民的休闲生活。
  文化链接能让口袋公园更有黏性。我市“口袋公园”的选址,优先考虑老城区居民的休闲服务辐射半径,在缺乏公园绿地的区域,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进行规划建设,园内布设活动广场、健身器材、文化墙等,因地制宜,建成精品园林景观,把居民的“绿色福利”及“文化链接”建在了居民家门口。一个好的口袋公园,可以与社区居民形成精神层面的良好衔接,共同构建属于社区的“文化符号”,营造社区居民喜爱的共同生活场景。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