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那份厚重的爱
◎范源
  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去世已经快六年了,但是他在艰难环境中的默默坚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回报社会的感恩情怀,使我难以忘却。
  上世纪30年代末,父亲范西秦出生在渭北旱塬一个农户家中。他幼年上过私塾,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接受新式教育,勤学上进,考取了岐山县当时唯一的周公庙初中。他目睹了乡亲们缺医少药的困境,看到身边的人因疾病而挣扎,也会因一场普通的疾患而失去生命,他立志考取医学院校,要当一名医生。
  那个时节,父亲单薄的身体下沟上塬,肩上背着一袋粗面干馍,用一双露出“大眼”瞪“小眼”的布鞋,每周都要丈量村子到周公庙三十多里地的沟沟坎坎。对考取医学院校的美好追求,支撑着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在一次次艰难坎坷中前行。
  一次家庭的变故,差点使他梦碎,但是他坚强地走了过来。那是一个午后,刚吃完干馍馍,喝了几口水,他就看到瘦弱、一身补丁摞补丁的爷爷来看望他,好久没有看到爷爷的父亲心里热乎起来。就在此时,一群人冲进教室,将爷爷按在地上,用绳索紧紧地捆绑起来带走了。
  父亲吓傻了,周围同学也惊呆了。多年以后他才知道,那是爷爷遭遇的一次诬陷。但正是这次变故,给父亲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也差点断送了学业。父亲求学第一次断了经济来源,他没有退缩,靠着奶奶东挪西借上完了初中。而多年后成为医生的父亲,使那几个饱受病痛折磨曾绑走爷爷的人,一视同仁地感受到了温暖。
  考进虢镇中学后,家里的经济状况更是雪上加霜。父亲在学校的学费和一日三餐等用度,全靠堂伯父东补西凑、到处求借为继。难以避免的一次次“断顿”,使父亲饿得全身浮肿,是一位位热心的同学,捐出自己平日里节省的口粮,帮助父亲填饱肚子、拿起书本。
  正是这个时候,父亲得了一场大病,连续多天卧床不起,高烧不退。身边同学们古道热肠,纷纷捐钱捐物、请医买药、悉心照料,终于将父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父亲回忆往事时,同学们的无私帮助就是一份份沉甸甸的爱,时刻鞭策着他。
  1958年,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安医学院,成为家乡岐山县枣林镇当时第一个走出来的大学生。此时他已经身无分文,连去上学的路费和学费都凑不齐。父亲只能向捉襟见肘的亲戚们求助,他舅父慷慨解囊,同学、乡亲们的一份份心意,涓涓细流,圆了他继续求学的梦想。
  在医学院的八年时间里,父亲靠着勤工俭学,艰难地完成了学业。其间他利用学习间隙修过铁路、卖过菜……
  父亲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凤翔县最偏远、最贫穷的乡镇卫生院,先后在董家河、彪角等处工作。每到一处,他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全心全意对待每一个患者。在日常诊疗中,他对待患者一视同仁,处处体恤乡亲们的病痛,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与疾病抗争。他还在涧渠乡建起一座草棚手术室,及时救治山区重大创伤病人,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成功开展了各类外科普通手术,并率先在乡镇医院开展开颅手术。
  上世纪80年代,父亲参加了陕西省援藏医疗队,用所学的专业技术救助了大批患者,被评为全国“边陲优秀儿女”,并多次获得省、市、县先进卫生工作者、优秀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
  父亲的一生,都在回报和传承那份厚重的爱。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