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敬畏自然方致远
本报记者麻雪
  如今,我们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参观时,可以看到一件四十三年逨鼎。它纹饰精美,高58厘米,腹内有铭文,文字内容是对管治四方山林川泽的官员“逨”的褒奖、赏赐、升迁的册命。可见,在几千年前的周代,就已经很注重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重视生态文明”。
  四十三年逨鼎于2003年出土于宝鸡眉县的杨家村。宝鸡周原博物院院长张亚炜曾介绍说,这件西周晚期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述了“逨”因治理林泽有功,被周王册封、奖励的情况,铭文记载了册封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奖励内容。“逨”的官职就类似于现在的林业部部长之职,专门从事林泽管理。
  由此可见,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对保护环境、爱护山川树木非常重视,“避免竭泽而渔,倡导生物修养”的生态平衡理念自古有之。而这尊四十三年逨鼎也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国家级别的绿化奖章。
  周礼文化中提出“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民为邦本”等理念,其中,“敬天”很是致远。宝鸡文理学院教授何志虎等人编纂的《西周的历史与文化》一书中写道:“敬天”是周人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敬天”中一个重要含义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举例提到,箕子给周武王讲,上古时期,鲧治水失败、大禹遵循自然规律治水成功的故事。同时,周人由自然规律还推及其他领域,广泛探讨社会现象规律。
  而后世对周文化的继承,更深层次地表现在对“敬天”等理念方式上,这一影响传承几千年。从宝鸡出土的青铜器和石鼓等实物可以看出,在周代,管理山川林泽的职司是非常重要的;从周文化相关书籍、记载等,可以看出周人“敬天”、遵循自然规律的理念,这一理念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在敬畏自然、保护生态方面,宝鸡人一直在努力并取得很大成绩。宝鸡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绿色已经成为宝鸡的底色。
  生态文明的起源,与宝鸡渊源颇深;今日的宝鸡也正在不断践行新的自然、生态保护之路。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